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22下 |
23上 ]。
上噗最後一本是<エゴイスト>⋯⋯它還是我在今年看的電影中特別喜愛的片,嗚嗚。
-
這裡:
不定期更新,到今年年底為止,隨書附上一些不正式的心得,有找到喜歡的書評也會一起放上來。
-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在人類壽命愈來愈長的現今,「無論到了幾歲都要積極進取」的風潮愈來愈強烈,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強迫觀念,試圖以積極的態度掩飾「年老」的現實,遺忘自己終究也將老去的恐懼。但佐野洋子在書中寫道「絢爛歸於平淡的心態反而輕鬆」,她正視真相,而且訴諸文字。她透過文字讓人知道,雖然人生很麻煩、很辛苦,但只要吃飽睡足,就可以過日子。不是宣揚「必須精神抖擻」之類的概念讓人焦慮,而是讓人想要下廚、吃飯,然後瞭解,「生存就是走向死亡」。而這也是她最後一段生命的寫照。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就好喜歡看書中重複著不想從床上下來>>>準備飯這樣的日常。
很喜歡「不會特別感覺到他得了癌症」這件事,但也不是看破或者放棄,而是就覺得他接受了「人就是會死」這樣的事實,所以不會特別地去對到底因為什麼而死有所反應。死就是死,在此之前過日子。
>
如今,我已經盡了所有的義務和責任,孩子已經養育成人,母親也在兩年前死了。我並沒有非常熱愛工作到覺得還有很想做的工作沒做而還不想死。得知自己還有兩年可活之後,折磨了我十幾年的憂鬱症也幾乎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人生突然充實起來,每天都快樂得不得了。我覺得,得知自己死期的同時,也獲得了自由。
最近有所感好像就很愛看一些作家上了年紀寫的作品。
就覺得他們不用去寫風風雨雨,而是光只是寫眼前的東西,也因為能夠看進去縱深而可以寫得很好看。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妳在幹什麼?」「沒幹什麼。我跟你說啊,我真的得了年老癡呆症。昨天收到信用卡的帳單,發現我在電器行花了十二萬,但我完全想不起來到底買了什麼。是不是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小東西?是不是很糟糕?」我終於想起昨晚就一直悶悶不樂的原因,告訴了朋友。
「我跟妳說啊,妳買了冰箱啦!」朋友不加思索地回答。我頓時恍然大悟。
「倒是我,那天我看了存摺,發現自己領了六十五萬,我完全不記得什麼時候花過這麼一大筆錢!」這次換我立刻回答:「你拿去付不動產取得稅了。」「啊,對喔。」為什麼我們會記住別人花的錢?我心情大好,通體舒暢,趕緊起床。
覺得書中佐野奶奶跟朋友之間的對話有時候都超可愛很有趣XDD。愛。
瘋狂喜歡的作者迷上韓劇寫的段落,這邊整段都好好看只好都放:

>
〈冬季戀歌〉是在觀眾希望裴帥出現時,他就不知道是搭直升機還是肩膀上長了翅膀,戴著花俏的圍巾,眼鏡後方的雙眼露出深情款款的眼神,站在離女主角十公尺的位置。好幾次都是這樣帥氣地出場。好喜歡這描述XDD。

>
第一次擁有自己的DVD。我向來覺得錄影帶和DVD只要用租的就好,但家有裴帥,而且隨時在家中,那種安心感是無可取代的。我買了DVD機,裝在臥室的電視上,只要睡覺醒來,就打開DVD,晚上睡覺時也不忘打開。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做這件事。是不是太沉迷了?裴帥在這齣戲中總共圍了十六款不同的圍巾。わかる(好)⋯⋯好愛沉迷後面馬上轉折接十六條圍巾。(好好看)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韓劇為什麼可以讓我這六十六歲的老太婆這麼幸福?如果不瞭解這些,如果不瞭解這種幸福就離開人世,簡直就是枉走人生這一遭了。太感謝了,我雖不才,但在一生之中,也曾有過數次幸福的瞬間。
但是,眼前的這種幸福和以往的幸福有著根本的不同。
是因為一切都是虛構的嗎?所有電影都是虛構的,我看過很多有趣的優秀的電影,也有很多電影賺走了我的熱淚,也有電影溫暖、療癒過我。
但是,韓劇有著根本的不同。這種幸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韓劇的劇情幾乎都是超芭樂的老梗,卻可以讓人感到幸福,感到特別的幸福。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才不要做這種事。喜歡不需要理由,就是喜歡。
也很喜歡作者在某篇有寫到他認為為什麼師奶(書中翻譯)會沉迷於韓劇XD。補充這書是2000年間的故事,感覺那時候的韓流跟現在的不盡相同。
>
我為韓劇癡狂墮落。我這個人膽小謹慎,雖然在別人眼中很瘋狂,卻從來沒有為任何事墮落過。我既沒有迷過名牌精品,也不曾追求美食,更覺得旅行很麻煩,當然也不會玩過男人,電影也都是從錄影帶店租回來看。但自從家裡有〈冬季戀歌〉的DVD,體會過裴帥等在家的安心後,就開始接二連三地買整套DVD回家。我覺得⋯⋯只要把韓劇換成🏀大概就是我了(。)只是買的東西一直在同一坑(⋯⋯)。
作者在隔一年有回顧自己的沉迷XD:

就⋯⋯好好看(語彙力0),我覺我明年應該不會感覺吃太多吧。但快樂是真(不要再代入)。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通常我對於續集(原本只有一集因為反應不錯而出了後續)維持第一集的好看度(我個人的觀感上的好看)的作品評價都會比較高XD,這部大概就是屬於這種的。
很喜歡「第一集瑞貴先生的全部都很好」然後「第二集明里的全部都很好」這種,像是對應的感覺。
第一集主要處理明里的部分,第二集則是瑞貴先生,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問題,而是「在愛中我們都不完美」,很喜歡這部描繪了喜歡一個人,處理自己的不安到交付自己的心,決定與對方走得更長遠的過程,當中即使有退縮懷疑但因為相手太好了(上述所言的「全部都很好」)而能終有完滿的結果。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覺得第一集內容好像用這一頁就可以講完。XDDDDDDD
真的很喜歡瑞貴先生特地蹲下來跟明里講話耶🥺,這肢體動作就,很溫柔,即使對比自己小很多的人卻還是很關心他的情緒,覺得人物的配置呈現了他們的關係。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很喜歡第一集的目線雖是明里但看得很清楚的卻是瑞貴先生,第二集則是相反的談到比較多瑞貴先生的心理,但付諸行動的卻是明里,覺得這種對比也呈現出年齡差關係很迷人的地方。
第一集的,對於明里來說很煩惱甚至創傷性的、一次錯了好像自己就毀了的事情,在瑞貴先生眼中會知道,那只是因為他年紀小,擁有的視野還很小才會這麼認為;第二集則是瑞貴先生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會想要掩飾自己的動搖,明里卻能直接跟他講說你不講我是不會知道的,就覺得這種行動好像只有在小時候才會做了,等長大之後就算真的覺得有怎樣也會因為顧忌很多而無法那麼直率地告訴對方;雖說第二集有講到年齡差的愛情會有的遺憾,但我自己反而是很喜歡一二集沒有用台詞但有表達出年齡差的好的地方。(愛)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大概我實在很喜歡聰明的小孩,所以實在覺得明里就,很可愛(好),因為他很聰明很早的知曉事理,所以才會想用理性去駕馭自己的感情、設下防線,但畢竟是小孩子,一方面不想造成別人的困擾一方面卻無法完全控制自己,所以他所有的那些、越界就會說是開玩笑然後退縮的行為,讓人覺得就很像是、「一直在偷看喜歡的人結果當他回看的時候卻假裝沒有在看」,這比起直直看著對方反而還更讓人在意XD。
這種靠近又退縮的行為對於瑞貴先生無疑是麻煩的,但他已經在那過程中喜歡上明里了,所以就算是麻煩在最後也變得非常可愛了,情感的推移是透過相處而有所變化的。
喜歡中間瑞貴先生有一句OS是:
「十六歲的他跟二十六歲的我如果普通地活著一定不會產生關聯」
他們原本不會相遇,但他們仍是相遇了。
很喜歡這種命運的感覺。
這件事也呈現在明明他們都覺得對方在條件上並不是適合自己的人,但卻還是想要待在對方身邊,明明這兩個人都是不想造成喜歡的人困擾的人,但愛勝過了這樣的念頭,因為愛所以願意為彼此做一些妥協或改變,但又很喜歡的是他們不需要委屈或犧牲自己,因為他們都為了對方著想,所以會在自己可控的條件下去找出能和對方一起生活下去的方法,一邊實現自己一邊又能待在對方身邊。
關於這點我也很愛瑞貴先生在第二集的變化。
第一集是瑞貴先生給了明里想要的東西>>利他。
第二集將這種利他成為了為了自己,從為了他好>>>我想留著他。
很喜歡這樣子凸顯了他是真的有很喜歡他的感覺。愛。
也很愛明里第一集到第二集的變化,能清晰感受到那種給予他愛或安定感之後他能變得多強大的感覺⋯⋯大概這本書實在讓我很能體驗到愛所能給予的正向能量所以我才這麼喜歡吧,嗚嗚。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上下文隔有點久感覺畫風有點不一致😂,但在這本書卡太久了我是不能再。(你看看你)
麩𓅆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描いた女性狙撃兵たちは「自分たちと無縁の存在ではない」――『同志少女よ、敵を撃て』作者、逢坂冬馬さんイン...「授賞式の質疑応答の中であえてはっきり言ったのは、祖国を守るために武器をとって勇ましく戦え、という話を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す。今、そういう戦争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からこそ、明確にそのことは伝えたかった。戦わないことを選んだ人たちも小説には出てきますし、それが間違っていた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
本屋大賞受賞作 同志少女よ、敵を撃て|NHK「この世のありとあらゆる事象の中で何が嫌いかというと戦争が嫌いなんです。だからこそ書く意味があるというふうに思っていて。嫌いだから全く書かないというやり方もあるけれど、戦争のどういうところが嫌いかを伝えるために、戦争の悲惨さや異常性を書くという方向に進むことにしたんです」
也很喜歡作者說他不寫的話誰來寫⋯⋯my god突然發現作者是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家寫兩三個小時寫了十年才完成。
>
這本書做的考據是詳實的,歷史事件,武器以及狙擊技術,作者有下一番工夫盡量去還原當時的情況;在心理描繪上覺得也掌握到戰爭-士兵-女性這三者恰好的距離,既呈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當中異於男性視角的觀點,後者可能來自於作者提及此書的發想是來自於《戰爭沒有女人的臉》這本書有關,像是提及了女性在戰場中受迫害的狀況等。
考據的詳細也表現在當中角色對於戰爭各自有著不同的想法,而即使只是一個角色也可能心中有所衝突與矛盾,立場不只是敵、我二分的,而是在那之中更加複雜難以用簡單的劃分來選邊站的。
自己覺得喜歡狙擊手的話讀這本應該會得到一些收穫,喜歡前期訓練跟中間對戰過程中的描寫。
作者採取的書寫方式是大戰役下這些狙擊兵所遇到的戰場,由小事件窺見大的戰役的方法,也讓人有種從狙擊手的鏡片看這場戰爭的感覺,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描寫。
作者提及他是刻意使用比較平易的語言來書寫這本,這點也反應在內容中會有一些用對白或者描述來解釋給讀者的地方,作者希望能讓不熟悉這個主題的讀者能比較好進入並讀懂這本書。
所以這本書雖然滿厚的但是好讀的,除了一些歷史事件可能需要看久一點之外在劇情上可以很流暢看過去。
即使是用平實的文字,最後卻還是被打動了。明明絕對跟自己的生命經驗無關,卻還是在最後得到了共感,看到後面就濕眼眶🥲。
喜歡最後有點題收束了這本書。
自己私心很喜歡作者還有提及戰後的事情,戰後士兵們回到日常生活。
這本讓我想到之前看《諾曼第大空降》,但諾曼第是非虛構文學,這本雖是小說卻還是讓我有感受到跟那本裡讀到的很相近的感受,就覺得這部分反映了考據的程度。
>
想先說實在很喜歡貓頭鷹做的這本書的質感耶,就好喜歡。
後面的補充說明不曉得是作者附的還是出版社後來加上的,總之覺得超好看的。
比起漫畫覺得這本好像還是比較接近於圖像小說(?),個人喜好但實在很愛上面教授書評提及的,這本書在歷史中虛構但又在虛構中反映「真實」,很喜歡這種在虛實間穿梭的結構。
因為上述這點,看這本書除了可以看到「正史」之外的新加坡之外,同時也可以理解新加坡過去的歷史,關於它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讀完覺得很有收穫。
我自己很喜歡裡面用了非常多不同的漫畫風格,雖然除了手塚老師的之外可能都不太熟XDD,但就覺得不同時期的漫畫不同內容用不同的風格來表現很厲害。
雖然是個虛構的人物,但當中會有一些手稿跟未公開的漫畫就讓人感受到某種實感,很像在看展覽的時候會看到藝術家以前開始學畫的臨摹跟手稿,到後來有完成品之類的,也很喜歡這樣的表現手法。
除了大的歷史的部分也很愛作者借主角之口來講關於作品跟創作的事:

🥲。

書中陳福財因為不想畫商業繪圖而去當保全然後邊工作邊畫畫。
😂。
覺得漫畫的部分好難只切部分來談所以就截了講作品的部分,但整體還是覺得好好看的,雖然書看上去很大本但因為是漫畫形式所以意外看得快,而且正如作者在訪談說的,這樣也滿有助於資訊吸收的。反正是本酷書(結論在這句整個low掉了救命)。
好好笑都在用BL漫緩解嚴肅。
之前陸續看了兩三遍終於等到中文實體書了嗚嗚嗚TvT,這本也是提及了我很愛的創作者與作品的事,主角是美術系學生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