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r 讀+
2 years ago
#時事 #性別

「我需要他知道自己犯錯,而且不能再犯。」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許多位高權重的加害者出面道歉、揚言提告,或選擇暫時消失,試圖將事件劃下句點。

然而,事情真的結束了嗎?

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並嘗試尋求幫助。

從她們求援的過程中,我們看見性犯罪的無所不在,也看見受害者如何被信任的體制二次傷害。

即使如此,她們仍願意站出來,只因為不想要再有下一個受害者。

「這件事情不可以再發生在別人身上,或許提告可以阻止他。」

詳細報導請見▼Metoo 進行式:申訴無門、訴訟無罪,受害者充滿荊棘的癒合之路 - READr 讀+
READr 讀+
2 years ago
[內文摘錄]

陳宗元指出,性犯罪案件對證據的要求,原本就比其他類型案件還寬鬆,「所以臺灣檢察官的平均起訴定罪率大概在 95%,但性犯罪案件定罪率大概只有六、七成」,中間這段差距,就是檢察官在起訴時已經是放寬心證,到法院之後,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或法官不採信,又被認定無罪。

「你會發現為什麼不同案件有著類似的證據,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其實只是因為審理人員的感受不一樣。」陳宗元認為,這也是判決結果常被詬病的主因,過去在司法官學院受訓時,他們並未受過審理、判斷性犯罪相關案件的訓練,心證的形成都是透過經驗累積,「那個東西別人沒辦法教,只能在不同案件中累積自己的一套標準,說到最後其實就是一種感覺。
READr 讀+
2 years ago
READr 也以近一年判決書的七種性暴力關係案件為例,看兩造說法、以及法官以哪些理由駁回告訴人的提告。

https://images.plurk.com/47tWIaPNpzP73XQ6psJMgA.jpg https://images.plurk.com/4hYCZL04Dhtg2IIJ5Qqyqg.jpg https://images.plurk.com/5QqSz9GigE9zVSstHDVD3b.jpg https://images.plurk.com/78tdey0stnUh8KbKI5coTH.jpg https://images.plurk.com/2rz8MOgX7qpveMiS6y1xXS.jpg https://images.plurk.com/cBKJ6jaxGzGTo9nqOTptT.jpg https://images.plurk.com/3lJocA0QheRDeULDskYN9T.jpg
READr 讀+
2 years ago
┈┈┈┈┈┈┈┈

這次團隊本來想用 AI 協助標記判決書,但效果實在不如人意,只好還是回歸人工標記

後來倒是誤打誤撞,首度嘗試跟 AI 協作插圖(雖然設計師還是需要花蠻多時間下指令、後製啦...)不知道大家覺得效果如何?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