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真物?這大概是貫穿整部作品的重點。我很喜歡小說裡的一段說法。
如果經過再久都不會改變,再怎麽捨棄都不會褪色,稱其爲「真物」並無不可。這跟隨著時間流逝,放任不管就會損壞的僞物不同。
假如別過頭,移開目光,裝作視而不見,試圖遺忘──最後依舊沒有消失,稱之爲真正的願望也無妨。(12-1)
真物不僅可以是人與人間的關係,也應該要可以是願望或信仰等。如果這個願望,因為某些因素而不得不放棄,於是表面上放棄,但依然惦記著。不會忘記,無法忘記,直到最後依然一直保存於心中。這樣的願望或許正可以稱為真物。
無需話語即可心意相通,無需行爲即可了解對方,無論發生什麽都能永保完整——
我真正渴望的是這種超脫現實,到達可笑地步的美麗幻想。(8- 8 )
如果存在那麽一個對象,能互相將醜陋的自我滿足加在彼此身上,並且建立容忍彼此傲慢的關系——(9-6)
比企谷所尋求的應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真物」,也才會有第九卷得出的結論與自白。然而不用說也知道,這正是難以去實現的事物。「真物」不一定是美好的事物,而可能是更苦澀、更醜陋、更赤裸裸,甚至可能不一定真實存在的,自私又傲慢的理想論。儘管如此,他依然向前踏出一步。
所以,無法分開、離別,即使隔著一段距離,依然會隨著時間互相吸引……那或許就能稱爲真物。(14-9)
直到最後,平塚靜老師給出她對「真物」的定義。雖然比企谷認為這份關係絕對說不上是真物,不會輕易相信。
儘管如此,給出了好幾種定義,引用了好幾段原文,我最終依然自大地認為,一份感情究竟是不是真物,最後應該由自己決定。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情,不是偽裝,不是藉口,不是虛假,不是欺瞞,而是貨真價實的,毫無保留的,獨一無二的「真物」。
比企谷兄妹間的感情,儘管只是親情,但我認為那才是最接近「真物」的關係。長達十五年的相處時間,即便不想也會習慣。有爭吵,有不和,但在多次的爭執下,漸漸地掌握彼此的特點,了解對方的個性,再一點一點的修正調整,容忍對方的不行之處。第八卷小町生氣無視的那段,讓這個角色的個性更加鮮明,更加立體。第十二卷的三指禮更是讓讀者防不勝防,或許人生中我們就是缺少這種平時的感謝之意。
一色從一開始的裝可愛學妹形象,藉由會長選舉事件猜開始,從不想認真工作的麻煩學妹,當上了會長,經過聖誕活動、情人節活動和馬拉松大賽,漸漸成長,變成能獨當一面的學生會長。儘管本性不變,但背後卻依然有某些東西漸漸地在改變了。一色打算舉辦舞會,最一開始給奉侍部的理由是為了她自己,中止事件後私下說是因為平冢老師,最後才說出真心話,想好好為認識的學長姐們送別。再讓我說一次,果然,一色伊呂波是最強的學妹。
三浦在休學旅行時對海老名真意的理解,在情人節活動時對葉山的心意,和在慶功會外為了由比濱而質問比企谷的態度,或許那樣子直率而直接,美麗而又純粹的情感,才具有足夠的抵達「真物」的可能性也說不定。畢竟在那樣的外在表現下,只是一個溫柔而又害羞的女生而已。
然後感覺這篇不太像心得,換了一個名詞,心得另外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