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2023.09.13|喃喃九月、古典&音樂
今年三月去上了古典音樂評鑑的課,九月要收尾了。
過了近半年每週都在趕作業的生活,下班後要花很多時間盯著樂譜跟樂評東想西想,同時 CD 不斷播送樂曲東聽西聽,有段時間學得壓力很大,如今可以休息了。
latest #17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2020 - 2023 之間,一直在思考「音樂文字化」這件事,即使是很困難又複雜的樂曲,只要透過細膩的文字緩慢掏選,音樂就有被「閱讀」的可能,日本一直在做,台灣也在努力著;古典音樂透過繁體中文能夠表達到什麼程度呢,一直是自己很好奇的事情。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這件事跟自己的老師討論了很久,我們知道許多樂曲都是先有文學文本,再有音樂,台灣這幾年在幾位老師的推廣下,也舉辦了幾場文學主題的古典音樂會,以國家為主題劃分,主要以德國、法國與俄羅斯為主,義大利的話歌劇散著鑑選比較多。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如果要從巴洛克開頭,初始都是從宗教樂曲,巴哈有很多詩歌可以討論,隨而像吟遊詩人般,以詩為曲目基底,再作組曲的也有很多,舒伯特即為大宗。
再來就是小說,這部份是歌劇的領域;亦或是自行改編神話與文學故事,再創作成自己的樂曲與歌劇世界,這塊沒有人可以超越華格納。
立即下載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一些有名簡單的例子:
巴哈:聖馬太受難曲
威爾第:《茶花女》
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
舒伯特:《冬之旅》
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
華格納:基本上所有主題作品
好多根本就列舉不完,有書專門在討論這個。今年 NSO 還有演奏《羅密歐與茱麗葉》,真的是好大一部交響曲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以上有文本輔助的話,透過文字表達音樂,會更有「材料」可取,而如果是純粹的樂曲,沒有主題或創作背景,就會困難許多,或是文字意象會變得相當主觀,音樂又會回到相當「自我」的體驗中。
不過聲音透過其他五感還是有被感受的可能,這點在吳明益老師《苦雨之地》之〈人如何學會語言〉中,有段描繪人物透過手語傳遞訊息,以聆聽鳥鳴,藉由閱讀想像感受視覺與聽覺合一的做法,也不是沒有可能呢。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無聲也能有音樂這件事,去年一個人去京都旅行時,曾去蓮華院聽了四大天王之一的東方持國天王的演奏。雖說是「演奏」,但沒有聲音,當時我們盯著手持琵琶的持國天王,祂的音樂就這麼進入我們的腦海中,是非常靈性的體驗,也是自己聽過最好的音樂(或許是因為不存在)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因為人在日本,聽見的是非常日式傳統的旋律,有鼓聲也有敲打銅鐵的聲音(人家神明卻是拿著琵琶 XD),透過文字與作曲,說不定能夠體現當時聽見的曲調。有機會重遊蓮華院的話,也會再去看看的。不過蓮華院有點陰,有特殊體質可以斟酌一下。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評論的主觀性這點問了老師後,他的答覆比較偏向,至今所有的樂評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除了個人偏好外,也會有執筆者的文字特色,所以難以避免這個問題。
就跟設計一樣,同樣主題之下,一百萬人將有一百萬種樂評且不重複,能夠成為指標評論者,作品閱歷愈多,愈能支持他客觀評論樂曲,感受力與敏感度也要足夠,是很看時間與品味的事情。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話是這樣說,但不是所有藝術評論都是這個樣子嗎老師!知道老師沒有敷衍我,他舉了很多例子,不過最後明白自己也只能多聽多讀多寫多感受了
(沒有徒勞但想要抱怨一下)。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古典音樂是人類文明藝的術集大成,認真上了課,依舊說不出自己更「懂」了些什麼,學了很多更深刻感受的是自己的不足,沒有絕對音感、沒有相關家世、身邊同學音樂系出身的也大有人在,在課程中時常感到自卑而閉口不言。
自己唯一可取的部份,就是因為懂德文,所以查資料會比一般人快上非常多,也可以分享德語在該音樂中衍伸了什麼樣的意象,得以使樂曲更豐富。綜合看來,上述所談樂評「古典音樂文字化」,還是自己很在意的部份呢。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最後不知道該擺放什麼,坂本龍一走的時候,大家都好像都不敢提這件事,亦或是說大家要的是坂本龍一的音樂而已嗎。
四月老師在帶華格納時,自己心裡想的都是坂本龍一說自己的音樂並非那樣自然而然,這點放在華格納來看,都有一種諷刺的感覺,五月聽布拉姆斯就舒服一點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Ryuichi Sakamoto -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今年也跟朋友聊到作曲的可能性,朋友一直在作曲,風格都很可愛活潑,是很厲害的作曲家!問小朱為什麼還沒開始,小朱說想要一台更好的鋼琴,朋友說有 APP 就可以作曲,不需要什麼鋼琴。小朱覺得有道理。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Schumann: Kinderszenen (Scenes from Childhood) - FUL...
最後一次的報告想寫舒曼的《兒時情景》,放霍洛維茲的版本;霍洛維茲很喜歡這首,安可曲都會演奏給大家聽。
小時候聽不出什麼,對舒曼也沒有特別的感覺,長大聽懂後才知道舒曼想談的是什麼,寫得很美,我覺得有種成長後落空的遺憾。舒曼對音樂的執著讓他晚年有些波折,多少也連累了克拉拉,《兒時情景》最後聽來還挺傷懷的,要結束了選這首一定很好。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