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嘿
2 years ago
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臺灣媒體的改進空間真的很大,標題農場、斷章取義、無中生有樣樣來,置頂的新聞都是那些被過濾過的、同樣的事件大量重複報導,而真正重要的新聞都被大量娛樂新聞掩蓋,涉及政黨利益、背後勢力大的企業做錯事了,新聞也不敢報,名字更是不可能放在上面

同時希望那些跟風亂罵的酸民們知道說那些話是會被告的,控制一下自己的嘴巴。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網路上買網軍的行為,有些人希望輿論傾向自己的立場而買網軍,這也是造成網路亂象的原因之一。
latest #13
掰噗~ 覺得
2 years ago
真是一個富有哲理的問題
咩嘿
2 years ago
台灣也有一個騰訊 ▪︎ Taiwan Newsflash on X在推特看到這一篇消息所以去搜尋創作者本人的影片來看,他願意挺身而出真的太令人感謝了,臺灣的新聞真的看的很累,但想要獲得新資訊又不得不看
咩嘿
2 years ago
想要一個資訊更正確、取得有效訊息更方便的媒體平台
立即下載
咩嘿
2 years ago
我覺得散布假資訊的人都該被重罰
咩嘿
2 years ago
看了影片覺得他很了不起,心理素質很高可以承受不實指控跟大量謾罵,用詼諧的方式一一回覆,還收集每一則新聞的來源做資料庫一一比對,找出問題源頭
恭喜不實媒體踢到一塊大鐵板
咩嘿
2 years ago
他的影片足足一個多小時,很多人根本不會點進去看,太長了🤣
現在都流行短影片、懶人包,快速得到娛樂或資訊的管道
但要完整呈現一件事情的因果不得不用長篇幅的影片或文章呈現
咩嘿
2 years ago
他又提到我很不喜歡的另外一部分了,點開新聞看完發現根本沒頭沒尾,沒有重點,超浪費時間
咩嘿
2 years ago
提到新聞記者跟自媒體(youtuber之類的網紅),同樣都是失言、做出不符合社會道德或違法的事情,網紅會因此被記住、被貼上標籤,而新聞記者卻不會被記住,大家還是會繼續看他寫的新聞,邊罵臺灣媒體邊相信那些不實報導。
想了一下兩者的差別,可能跟部份人的政治冷感,還有對時事不聞不問的態度有關
網紅是在影音平台、社群網站經營事業,經營網紅這個人本身。觀眾會因為想獲取娛樂而打開這些平台,社群平台跟影音平台的高使用率,讓網路上這些內容更容易傳播、資訊更容易被記住
而新聞媒體不一定會被記住,有些人看新聞只看標題、只看新聞內文,不會特地看資料來源。或是有些網路新聞根本沒寫撰寫這篇文章的記者是誰,這些無記名的新聞怎麼沒被下架呢
我覺得新聞也該有個審核機制,或是第三方的驗證,讓臺灣媒體更有公信力
咩嘿
2 years ago
提到因為曾經長時間住在中國,而被下標籤,這個「中國人標籤」成為這一個大眾不認識的人的身份標籤
,導致錫蘭被網友罵說中國人就是怎樣怎樣不好之類的,或是在新聞內文寫說錫蘭是中國人、在中國出生
但他本人在比利時出生,就國籍來說也不是中國人

這部分(也不只這部分,前面幾段也是)讓我覺得很多民眾媒體識讀能力有待加強,不良媒體捕風捉影、斷章取義,大眾閱讀新聞也是只看標題,或是內文沒看清楚,看到幾個關鍵字就開始罵
有些人被刻板印象影響的太深了,思想也停留在過去的認知,沒有吸取更多新資訊,來更新自己的腦內資料庫
有些人覺得中國=爛,但中國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很差
這部分可能也跟臺灣人的視野廣度有關係,臺灣就是小小的國家,有些人認知只侷限在臺灣政府、政黨、媒體、工作同事、親戚朋友,會很容易在思想的同溫層裡面安逸
咩嘿
2 years ago
在沒辦法四處旅遊、深入當地的情況下,想要獲得更多不同的觀點,或是對其他國家的人的認識,在如今的網路時代非常方便,打開youtube或是社群平台就有很多不同國家不同年紀的人在分享每天發生的日常、時事、新聞
或是在網路上搜尋也能看見很多

但最重要也最習慣的資訊來源——新聞,卻變成了一堆八卦新聞、未經證實假新聞、沒內容的新聞的聚集地
好新聞也是有的,但被數量眾多的重複新聞、花邊新聞占去熱門頭條版面
利用演算法讓大家看到的新聞被篩選過,敢寫好新聞的越來越少,寫了可能點閱率不好,或是被權力大的事主找麻煩
而寫聳動的新聞可以賺一堆點擊率,也不用為言行負責,嚐過甜頭就回不去了
咩嘿
2 years ago
電視新聞也是,明明每天發生的事情這麼多,但一整天看下來都是同樣那幾則在重播,播的新聞相對重要度也不是那麼高
媒體現在都變成權力操弄的玩具了,金主想播什麼新聞、或是想要哪個輿論方向,就透過媒體來實現
如果有優良的記者也沒辦法抵抗背後的金主跟長久形成的文化,最後不是同流合污就是辭職走人,想要改變真的很難
咩嘿
2 years ago
這個影片才看到一半,真的好長XD
咩嘿
2 years ago
希望這個影片能夠讓更多人體認到媒體識讀的重要性!!既然管控不了新聞的散播,只好從接收端開始影響,看到有些人留言說之後會好好重視資訊來源、開始學習媒體識讀就覺得很棒,網紅的崛起也讓更多人具有影響力,可以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影響更多人,不受限於傳統的資訊接收途徑,未來會有更多元的選擇
最近也看到可能要將媒體識讀納入課綱,
在思想容易被影響的就學時期,就開始學習媒體識讀,從小就開始培養,也能在汲取知識時,自己去挑選正確的訊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