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近,一起讀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吧!月球面對這些投射正在瑟瑟發抖…當然我總覺得自己永遠無法理解和穿透。
我訝異於自己竟然從沒能發現「捉迷藏」的猶豫對於「寂寞」的形象有如此鮮明,在那被動的藏躲之中,一個需要躲藏的遊戲,竟然是通達一個被發現的目的才得以作結,但本短篇集觸動我的自然不只有寂寞本身,還有他所延續的各樣形態,當然還能讀到不少因此而生的小幽默,或許這樣噗哧一笑,是個懂得寂寞的考驗。在<捉迷藏>中,實為貫穿整篇創傷的延續,對那些「目的原是想被找到,卻得試圖隱藏」的心,那樣坐落的失望,是多麼令自我心痛。
有很多話想說,所以說成了隱藏,那就是為了被發現而存在,但卻又被躲了起來。因為想被找到,而在這樣的互動中做了藏匿,而最不願意發生的情形,確實就是「視而不見」,但又得被迫的意識到,這原先就是多此一舉。這也特別讓我感受到,在邀請何雅文未成的謎團,更增落空的失望與無奈,那最先是屬於自己的隱藏,後來卻成了屬於他人的未知。而要是原先被隱藏的被找到,卻令人失望,那又怎麼能讓人不感到寂寞呢?一如我們持續的藏匿,好不容易在某個堅持中找到自己時,面對那個事實,又只能愣在原地,不知該如何面對才好。那是我自己藏起的一面,卻是那樣裸露的汙穢,但同時又完整的純淨。
想要逃跑,因為有個須逃離的,但那已不再,那逃跑便不再有意義,不願意被期待的,所以才會感到恐懼,在那樣的期待消失時,卻同時會感受到錯過的可惜與得到的完整,寂寞讓人如此矛盾,又矛盾的讓人寂寞。對,我也被那樣的激問過:「為什麼要畏畏縮縮的站在那?」,一個試圖找到歸因與定位的行為,本身就帶著一個令人害怕的未知魔力,那是就算是屬於虛無與消極的,我或許也能發自內心的笑出來。在自以為知道,自己並非未曾試圖嘗試過,卻總不覺得接近過,在這種狀態下能被收穫的一切,我從還不覺得自己值得。
而在當中,無法確認的就離開,自行離開的就放棄,這樣是一種輕鬆,但又同時是一種重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寂寞。就是這樣,我想我們無可避免躲藏的衝動,或是,那是一種讓他人想躲著自己的衝動,我們想被找到,所以想要隱藏,這讓我不免意識到自己正在犯下某些罪,但這樣的躲藏,又讓我找到歸處,卻好像讓人錯過,而不再躲藏,也讓人納入歸處,卻也是一種錯過。我只希望我也能記下自己,和身邊的人,躲起來之前的樣子,那就是寂寞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