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真得很長,比較偏向自己紀錄用筆記或許會有些跳來跳去或筆誤
※如果有任何一些紀錄能激發看過的旅人更多靈感那就太好了
講座分享分成兩大主題分別是
前半「首爾國際書展 (서울국제도서전) Seoul Publishers Table」
後半「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我覺得收穫比較多的地方,除了聽到一些國際書展的訊息,
重要的是演講者本身經驗與想法,能讓很多事情轉念,
可能不只是單單工作或設計是層次到整個人生觀的概念。
陳夏民身為譯者又是協會理事長,
還是作者出版過幾本書(持續中)、
開過書店(倒了)又有自己的Broadcast節目
閱讀夏LaLa
陳夏民提到
「創作一直是孤獨的。」而
獨立出版聯盟的LOGO概念
來自大書、小書集合在一起,我們創作者可以組合起來,想聚集就聚集,
想單飛的時候又可以自在的飛,在
創作感到孤獨時有時是需要取暖的。
他說自己的其中一本作品「主婦的午後時光」
內容是與攝影師一起採訪15位家庭主婦,
這本書撰寫的緣由也很有趣,他一直覺得他媽媽很閒(然後被對方反駁)
但總不能偷偷監視自己的媽媽,只好從其他人去了解家庭主婦這個角色。
過程中發現主婦在社會中早就被貼上標籤,
大家都有個既定俗成的印象,
比如說,他請這15位主婦炒蛋炒飯,
去證明每個人做出來的成品都不一樣,
當大家點頭如搗蒜時,他接著說,
當下連我自己也犯了既定印象的錯誤,
去假設所有的主婦都會烹飪。
他說逗點出版社是他送給自己的30歲禮物。
(結果事實證明禮物不能亂送)(他自己由衷勸道,帶點幽默苦笑補充)
因為理想而創業甚至行政工作都自己來。
不過他說他有設一道最後防線,到目前為止是沒有虧錢。
這也是第一次他體驗到職災,
嚴重到無法看書,甚至沒辦法走近有書的空間。
後來從出版「綠野仙蹤」得到拯救。
而他說創傷這種東西,一但有了第一次,
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復發。
他講到這部份這我自己蠻有貼身的體驗,
在商業與生存還有自身創作的興趣中,
每天都不斷在與自己拉拔,
情緒也是在劇烈起伏之中,
一次次修復又開始新的輪迴。
他說:「付出感情的過程一定會受傷」
比較嚴重時半夜騎著摩托車會有幾度想閉上眼睛。
但這就是投入自己所愛的事物中所伴隨而來的過程,
我們都要能調適。
有本書「透明社會」
書中概念很複雜但是大概在說
人類的本性喜歡躲在樹洞或樹上,
可是現在社會改變了,社群媒體逼迫大家透明。
在逗點的粉專後他被迫去隨時保持一個中立的形象,
但說不定發文的當下他其實是想去撞牆壁。
雖然他是一個無神論者,
但為了說服自己,他常常跑去廟拜拜跟神明說話,
設立一個比自己還高的存在,將想法或情緒在當下全部吐出來,
對自己說必須聽從「祂」的安排,才能好好說服自己。
(但其實這部分的「祂」是指他在傾吐的過程,
整理了遇到問題的利與弊與怎麼調適或改變,去撫平情緒
繼續走下去的療癒過程。)
講到這段又是一度內心抨擊,
說真的一定會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畢竟大部分的商業案,業主的喜好並不一定會符合自己的美感,
這是蠻遇到的狀況。
逗點已經13年了,他最近有感是一個老品牌,
也說在品牌與社群觀點來說,
每三年就要大修,現在逗點的全名「逗點文創結社」
有點太長,也很難與國際接軌。
六月的首爾國際書展他非常建議大家經濟與時間許可一定要去看看。
不論是撤展能力或是參展者之間的交流,與主辦和工作人員現場的流暢度,
都讓他相當驚艷,是國際書展裡面目前最喜歡的。
他說韓國的民族?或創作性真的很強,
交流過程中他發現有些獨立出版社有超厲害的辦公室,
(然後對比自己是老舊公寓二樓)
整個展覽有點像現在華山的草率季,
策展人本身就是開設計公司,
所以整體展覽的設計不用說有一定的水準之上。
更特別的是他們想到運用IG直播的力量,
把所有訂單直接集結起來。
工作人員從互動中發現有趣的事情也都會立刻拍照tag上傳IG,
他被這樣的行動力嚇到。
他也從中體驗到以後參展的想談版權
一定要有英文資料。
也要準備給不同人都可以購買的東西。
像他當時在書展賣的最後好的居然是天使牌鉛筆。
他說這個東西就是一個Universal language
當下看到的人不用多做思考就可以判定他要不要收這個東西。
他將之後參展需要的商品項目歸納為
「自己的產品(英文與當地語言混和本佳)」、「好賣的產品」、「能被傳達理念的產品」
「能被傳達與擴散理念的產品」這個概念我覺得很有趣,
其實以往可能有碰過好幾次這樣的情況,
我自己也無異是有做出這樣的動作,但當下並沒意識到。
這個概念的意思是這項商品被購買或是看到試閱與試用品的當下,
能被觀賞者拿起來,不管從哪個角度隨手拍,都能直接上傳到社群媒體上持續擴散。
還有件有趣的是當時他遇到一攤是一對老夫婦,
丈夫說他只是陪妻子來擺攤,
而妻子本身做出版業將開出版社之後的帳簿做成一本書,
就是她的作品。
講到這,他說其實不管書展或是創作者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小小的東西,
如果你能、你願意把這它說出來可能就會有機會影響到另一人。
(深遠甚至人生之類的。)
當時賣很好的書是
人間失格有位媽媽正在學中文,很開心與他分享甚至交流到後來還送他一些禮物。
我自己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前陣子分享的讀字工地,
當時也是被它缺角的概念留下深刻印象,也是這本書設計的愛好者。
Q:如果身為過來人,能不能給大家一點
一路走過來如何能調適或少受點傷或走錯路,
會給那些建議?
A:社群媒體改變,很多東西都在改變,
人類對時間理解的概念不一樣了,
看到新聞的當下,情緒會非常滿,
但我們可能想不起兩三天前的三餐吃過些什麼,
人適應世界的方式跟以前不同,
現在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變得很不一樣,
現在世界很難做一件事做到死,因為世界一直在變。
這三個環緊緊相扣,工作可能會很累,
但是帶來的成就感能修補人生中某種微妙的時刻。
(這段話我自己聽完當下也覺得很玄我知道,但多讀幾次會覺得含意很深。)
如果真得處在不好的狀況,也是這個時間點這把賭錯,
稍微放輕鬆,接下來迎接我們的是長壽的世界,
思考如何維持健康狀態,嘗試新鮮的事情,多看看這個世界,
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些都很正常,都是一種感覺。
他自己在出第一本書、開出版社就體悟到,
這輩子與書大概是解不開了。
如果發現有件事你能將其作得很好,
那就證明這件事一定過程中有你沒注意到得小撇步,
能不能運用到其他事情,
如果能自己想通這些,理解的時候,
做任何事情都會很快樂。
來到下半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
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國都有自己的opening party(就是開幕酒會)
根據國俗民情不同,規模也不一樣,
熱情的巴西有調酒、有啤酒有吃不完的點心與食物,
當時的他體驗到這是個重要很棒機會的外交場合。
也意識到台灣的力量多麼薄弱。
(但他也鼓勵在場的大家不要灰心)
他說這個場合是能把台灣處境、
與為什麼需要知道台灣的作家、
台灣有多少厲害的人傳達出去給大家知道,
讓更多人知道台灣。
他說台灣的力量薄弱,
韓國為何滿滿架上都是韓國書,
因為他們想要出本書就能跟政府申請翻譯補助,
而且申請相當簡單。這樣對獨立出版社來說就少筆負擔,
從中他學習他們做事的方式,
他們是一整個國家動用所有資源再推動事情。
國際書展另一個重要事情就是談版權,
大英圖書館在這部分做的很好,
(他當下看到大英圖書館的攤位以為自己看錯,真的是那個大英圖書館嗎?)
他們一直努力開發新的作品來賣,
另一個更強的能力是會從大英圖書館裡找出一些相關題目,
再重新包裝主題做成一系列的雜誌。
這部分在編輯的角度來說,
編輯不但要夠了解圖書館裡的書,
看夠多的書還要有夠足夠的創意,
去找到應景的書重新詮,
再包裝出適合當下節氣的主題。
例如最近歐洲已經在打聖誕相關商品,
他們找出了相關作品後有個很有趣的是
聖誕老人偵探事件(這部分我完整書名沒有聽清楚不太確定)
而台灣的情況是很好的作品
文化資產都鎖在政府手裡,
出版以後一下就沒了,沒有後續,
擴散力也不夠,政府出版的也很難推
(這部分比較沒能深度了解後續含意,可能在指政府也沒有放主力在這塊)
他說台灣現在在這種類型做的比較好的是
故宮(這點我也認同,故宮粉專在衍伸現有作品與鋪梗一直走在社群的尖端)
他說策展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每個環節都會遭受到多方面不同角度的抱怨,
在各種聲音中取得共同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在書展中他有更深一層交流的是來自巴西的一位編輯,
一直以來在國際書展談版權中,
短篇與詩集一直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沒想到在地球的某個端點居然有人跟他正在做一樣的事情。
有本書叫「美國在心中」
你覺得你自己的家鄉是地獄
當去另一個地方時才發現新的地獄
這是,你該怎麼辦?
他也建議每個創作者或有經營自身品牌的人,
都要去思考如何製作自己的識別卡,
你是從哪裡來,如何讓人快速了解你?
參展過程中會用到的書目錄,
因為目錄很重,他曾想過用QR CODE的方式,
但是當他自己在逛展,發現某個美國大型出版社,
真得在攤位展示了一個大型QR CODE,他當下的反應是誰要掃阿?
這時也才打了自己一個巴掌。
Q:有沒有認為什麼特質與能力是要成為一位編輯一定要具備的?
A:以前有一陣子,只要有人想踏入編輯,
我第一個動作都是阻止。
(這部分好像是我現在聽到周圍有誰想踏入設計,
是一樣的狀況。)
可是他後來想想,如果一直阻止別人,
但自己還在是一件蠻虛偽的事情。
後來他也轉念,如果有不同人進入這個圈子,
代表有不一樣的人,帶入不同的想法近來,
這樣才會越來越活絡,越來越多火花。
好的編輯應該要有好奇心,
但其實沒有也沒關係,只是會損失很多樂趣。
(這裡樂趣包含所有發生的好壞事情)
記得時間到上班,時間到下班,
工作以外的時間留給靈感時間去創作。
有時候能將工作做好,是因為工作以外的生活經驗,
可能是失敗、可能是成功但在拼貼的過程,
會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台灣創作者的情況是訓練專門寫短篇小說,
但是國外版權世界這類型是相當不受歡迎,
但是也不要因為這樣就放棄正在創作的類型。
放輕鬆將一切回歸語言傳遞的重要性。
A:雖然銷售量與印量一直在下滑,
但就他自己而言綠野仙蹤是目前最大的成就,
命名一直以來都會有很多學問,
如果加太多就會有很多溝通上的困難。
也記得語言傳遞這部分再次強調重要性,
像是這部分做的很好的大塊出版社,
在後折口的部分都有英文書介,
能讓不同語言的閱讀者快速瞭解這本書的內容,
這也是他之後推新書時想納入考量是否同步加上英文書評
與官網追加英文版本。
那這次講座的相關展覽明天是最後一天,
有空不妨到桃園圖書館去逛逛。
最後感謝看到這裡的你!
好像很久沒辦活動,送第一位私訊此噗浪訊息的粉絲設計名額。
限制規則:
➊必須是追蹤此帳號的粉絲
➋設計使用時間私訊後起算6個月內需使用完畢,時間過後無效
➌設計時間兩個月
➍設計範圍從封面設計、平面設計……等都可以,
不確定是不是屬於此種類可以在訊息中討論。
※名額沒了之後會更新訊息
活動截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