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這種觀點嚴格說並不討論如何創作或是藝術的好壞,可是在一開始這並不是問題,因為大家忙著攻擊現代主義,面向社會是為了取消藝術,而取消藝術是為了取消現代主義藝術。但是到了九零年代有一個關鍵的轉折,就是面向社會的觀點也被當成了藝術(而非取消藝術的手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係美學。布瑞歐一方面強調藝術深植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這一點跟70年代以降的批評家沒有什麼不同,甚至於我們會把布瑞歐所說「所有當代藝術必須轉化為政治價值」這一個斷言聯想到1930年代的班雅明,換言之這裡面並沒有新的東西。」
【自由副刊.第十九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佳作】 江鵝/吃粽 - 自由藝文網走過路過勿錯過之作👍👍
《文化的困境》導讀:馬凌諾斯基遺產與當代民族誌覺察在《日記》之後,任何「他者」的建構都是對「自我」的建構──當初的「民族誌研究者的魔法」(ethnographer's magic)如今轉變為「研究者的民族誌魔鏡」(ethnographer's magic mirror,或許英文說法更令人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