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明顯可以感受到日本動畫因為作畫人數不足,動畫的製作內容已經很難再出現過往那樣的大長篇動畫,而在題材的分布上則因製作團隊的市場取向而分類:要不是精緻化,就是普遍化
普遍化,我個人是指不需要太高精度的作畫,大量的背景和動態可以用3D輔助降低成本,也通常不會選用需要高難度作畫的劇本題材,異世界這幾年較容易動畫化的原因是如此,也因為重點是題材的爽快內容,即使沒有投入高成本也能得到持續關注
精緻化就不用多解釋,舉例來說幽浮社、Mappa一直在加高製作成本,又或是近年來許多與Netflix合作製作的動畫,集數都不會太多,但相對而言對於劇本的掌握和分鏡也變得格外重要,一旦路線走偏了、沒有抓到原作精髓,後果總是非常慘痛,沒有多餘的集數可以調整問題
所以看到冥王只有8集,卻還是在節奏和分鏡的掌握上足夠優秀,我看了是滿開心的(當然也可能是浦澤原作的分鏡和表情已經夠好,但動畫有加強這點也讓我很驚喜)
雖然真的不錯,但我還是覺得冥王前期的節奏沉悶,在所有線索和謎團中又混合了浦澤式的淡化衝突老毛病,其實在這個機器人高度發展的世界觀中所有衝突都被點到了:
1.機器人是否有心?
2.機器人是否應與人類享有同等權利?
3.人類利用機器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應否受到限制?
由於部分與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原則呼應,我原本希望能在劇情中看到一絲對於現存體制的挑戰,然而就如同多數日本作品一樣,體制沒有受到一絲動搖,劇情又適度讓觀眾感覺到破壞平衡的人是個bad guy
浦澤或許善於批判和諷刺時政,但就如同大多數的左派一樣,他往往無法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而日本這類的青漫作家常會有種通病,描述問題、塑造衝突,卻又認為問題不能解決或不應該被解決,最終將其輕輕放下或掩埋,或許也是日本人看待國際事務的方式,所以日本左派其實是個很奇妙的存在,他們既左(對於世界主流勢力)、卻又偏右(擁抱階級和體制)
當然,現在東亞局勢已經不容許日本當局自溺又依賴,日本左派在過往的時空背景下,既對右翼軍國表示厭惡、又對與美方軍事合作表達種種不滿,這種追求反戰烏托邦的思想在現今已經不切實際,但看向日本民間,依然有不少人認為安倍的對中政策充滿右翼野心也沒必要,用「和平笨蛋」一詞來形容這些人,也一點都不冤枉
我對日本作品的感受,源於後來接受較多西方作品後
訝異於東西方對於衝突解決和體制瓦解的不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