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很喜歡報導外國人 (白人)多愛台灣,說台灣人情多好,食物好生活方便等等。常常讓我很疑惑,台灣真的有這麼好嗎?每年可是很多台灣人因為種種原因要移民美國。

以我跑過的幾個亞洲城市,台灣對於不會中文的外籍人士,並不算方便;新加坡號稱是 expat 裡的 Asia 101, 外國人很容易生活,只是消費高,對於外籍定居條件嚴格。曼谷是我外籍人士最愉快的城市吧,英文沒有新加坡普級,但比台北強,觀光大城市區英文能通。人情味絕對超過台北,泰文口語也比中文容易學,生活消費也比台北低。

會想這些,是看到台灣 expat 臉書社團的一篇發文,一個來台灣一年多的年輕美國白男,說他不知道要如何適應台灣。
latest #46
比起新加坡的臉書外派社團,台灣社團的幾乎沒幾個真的是外派人士在發言,常常很多是遊客,交換學生,想教英文的在發問。裡面不少像我這樣台灣長大,出國讀書工作後再回台灣的,再來就是娶了台灣老婆的。
這個三十出頭的美國男生說,他是跟著台灣太太搬到新竹,準備要長期定居台灣,雖然台灣生活很好,看網路上人家也都說台灣好,但他一直在想美國的生活,想問其他人是如何適應台灣,愛上台灣生活。他

這種類似話題在美國的台灣移民社團也很常見,台灣社團大多建議多參加活動,多認識人,加強英文,多結交美國朋友,才容易適應美國。但這個美國人在台灣,看下面回應,居然沒有一個建議他加強中文,多認識當地朋友。而是建議他多跑台北,認識其他外國人。
還有好幾個建議他找 therapist, 說台北有好幾個雙語的心理治療師,有些接受網路或是電話診。
同樣都是婚姻移民,但看從台灣搬到美國的,都是建議要努力適應美國;而從美國搬到台灣的,則是建議找跟自己類似背景來往,每年固定回美國幾趟,心情不好找心理治療師。兩邊大不同。
立即下載
我的看法是,是生活資訊取得難易度的問題,台灣的在地生活資訊有成功英文化的大概只有「10%」不到或是更低。

其他的我再找時間說。
沒有人
1 years ago
我想沒人建議他加強中文的原因,大概因為這根本就是無需贅言的條件。另一方面,我沒看過多少來台灣的外國人(特別是英語系的)想學中文的,除了留學生以外。這某種程度代表了台灣對英語系的外國人實在很友善,他們無需加強中文也可以生活。
旅客跟居民的差別在於,旅客只需要短期間的互動,居民是生存問題,要生存就要會當地語言,我想這位美國外配沒有想過的問題吧。

同樣是移居亞洲,移居到日本或是中國,都會想要學一下當地語言,為什麼移居台灣不用?
Q先生
1 years ago
台灣人情多好,食物生活很方便,和很多台灣人卻移民美國,這應該不是互斥的事件,可以同時成立吧。事實上,美國近年也不少人移到別國(工作或是退休生活便宜很多)他們有沒有去學習該國語言,我倒是不清楚。
Q先生
1 years ago
還有,旅客和居民的差別恐怕沒那麼容易區分。假設工作外派到台灣3-5年,那算是旅客還是居民?我住美國快30年,還常常覺得自己是旅客哩。如果外國人來台灣要去本土企業工作,那當然就應該要會中文。如果只是退休生活或是long stay,學中文的動機可能就不太高了。當然,如果會一點基本中文對話,台灣人就會覺得白人超厲害,說不定買東西吃飯都有打折哩。
我覺得旅客跟居客的差異,就是在有沒有想融入環境。

學習當地語言是一個,我在新加坡認識的 expat , 只有很少數學了一點中文,反而是我認識好幾個印度裔移民,家裡都讓他們去學中文。雖說新加坡英文也通,但本地常聽到的還是 singlish, 買菜,搭計程車,購物中心,申請水電等等。 但我認識在泰國的白人 expats, 幾乎每個都能講一點基本的泰語,餐廳點菜,叫計程車。

移民immigration 是「移」,當然有可能移了幾年又離開,外派 expat 是暫時駐派,當然也是有外派之後喜歡上而決定留下來。
masterenfant: 台灣生活資訊網頁英文化很差,常常看社團問的一些問題,我們用中文輕易就可以找到,但用英文,很慘,一些單位雖然有英文網頁,但內容常常沒更新,甚至翻譯詭異,例如捷運網頁就非常不清楚。
Q先生
1 years ago
我去過法國幾次,我覺得英文在法國好像比在台灣更不通,連去餐廳都蠻困難的,其實是有影響我的旅遊經驗的,當然我不是說法國人就一定應該要會說英文,我只是覺得,會一些基本的當地語言,還是蠻必要的。
arrays: 這一兩年有好一點。

我覺得在疫情前觀光業相關資訊,因為很吃中國團客,根本懶得翻譯成英文。

這部分當年為了促進觀光瘋狂引進中國團客這件事已經被我唸過一次了。
MEB: 我在亞洲工作,並不覺得英語國家來的人,不學中文是因為台灣人友善耶

首先中文是真的難學,但有不少白人尤其美國人,還是有那種英文高大上的心態,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要配合他們說英文,看美國觀光客在歐洲在南美就知道,一些教育程度不太高的,沒有世界觀的。
會去學中文的,部分是興趣,一些則是家庭跟事業,美國一些大企業家族,有刻意讓小孩學中文,接觸中文。

之前我在 Areay 公司,中國分公司高層會用一些海歸,管亞太的通常還是白人,但派駐到中國的還是會學一點點生活中文。但被怪獸大公司併購後,作風完全不同,直接派澳洲白人去管中國,那些就很明顯是過客心態,弄個幾年的中國資歷,之後等著爬上全球的職位,那些一點都沒有想學中文,對中國市場也非常沒概念,只會看數字。
Q先生
1 years ago
所以很多美國youtuber網紅退休就搬去東南亞或南歐(因為便宜)我猜他們頂多也是只會用google翻譯或是會些簡單的詞。但換成我,要我去語言不通的地方退休,那反而更多壓力(東西吃不習慣是另外一個)
arrays: 你其實想說老白男退休花很少的錢住在東南亞取了(?)一個當地女性當老婆/女傭,然後也不會講當地語言整天指使老婆服侍他這件事吧。
SoQueer: 不光是美國,澳洲人也是,退休跑去便宜國家,但都覺得不會講英文的就是差。我個人對澳洲白人的印象很不好,不過澳洲現在印度跟華人移民超多的。
masterenfant: 哈哈,老白男找年輕亞洲老婆的,我在泰國看過很多,尤其觀光區,白男當門面招攬觀光客,太太指揮當地人提供服務。
噗首的這個可能根本沒打算在台灣留太久吧⋯感覺是權宜之計而已吧。不然如果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應該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台灣生活啦。
masterenfant: 工作上,那些澳洲老白男很多是單身去中國上任,可能覺得中國環境不適合小孩吧,公司裡都有總經理特助會協助他們處理當地事務,私下有沒有小三,就看去了幾年,時間越長越難清白,所以通常三年任期一到就會轉走。
回到噗首,我剛剛想了一下,想到適應有很多種方式,我們這裡講的可能只是其中一兩種。

我反而比較好奇如果已經一年了還無法融入環境,到底是因為他心態太封閉(或是覺得都是別人要配合他、或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的鄰居/環境)或是因為他居住的環境太封閉(新竹也是客家人大據點,如果遇到客家人可能我也會覺得很難融入)
array給的資料太少,我已經預設了至少三五種情境了,哈哈。
jeanylin: 噗首那個美國男生,說他跟妻子是打算長期在台灣生活,所以他才那麼憂鬱吧,覺得怎麼大家都說台灣好,但他一直在想美國。
我有點進他的 profile 看,印第安納州高中畢業,拿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樣的 CC 學歷,總之應該不是專業人士,我也很好奇他在台灣能做什麼。
Q先生
1 years ago
一年其實並不能算是非常長(我真的開始比較適應美國,也是在美國開始工作蠻多年以後的事,我那時還是在中西部的鄉下城市,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怎麼熬過來的)
masterenfant: 會很奇怪嗎⋯
我覺得如果他在家工作,或是沒有工作,沒有需要一定要出門的理由的話,很容易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融入啊。

台灣的人情味呀什麼的,喜歡的會很喜歡,不喜歡的會覺得太侵入私領域吧。
哦,中西部,應該很年輕,那七成是見識+語言+工作的問題....

瞧我這政治不正確的刻板印象
jeanylin: 如果是你的範例,應該是不太會去煩惱台灣很難融入這件事喔。
SoQueer: 台灣來「移民」的,都是努力想留在美國,拿綠卡拿護照,所以再苦也會努力,努力不夠的就留不下來只好離開 (有些我知道跑去加拿大,綠卡比較容易)
而美國人,大概沒有一定要留在台灣的理由吧
jeanylin: masterenfant: 所以這個 IN 來的小夥子,沒有想融入啊,生活可能有台灣老婆打點好,他只想過美國生活,找人一起看足球籃球,玩玩電動玩具。
很有趣,我朋友去加拿大念語言+美術學校,就跟一個加拿大白人男性結婚,兩人移居台灣。

她老公可能也還是有地方大學畢業,來台灣後非常認真融入台灣,學中文、到處騎車認識朋友、不確定是不是有在工作(但應該有),搬回台灣到現在也三四年了。
arrays: 那他的煩惱是假的,只是想討拍,然後找人的家讓他去蹭而已。
Q先生
1 years ago
所以還是要看人。我也有認識英文比我好幾百倍,工作好,薪水高,看似超融入美國的人,還是收一收回台灣,拿到的綠卡都不要了。結果回去台灣事業超強(厲害的人果然哪裡都厲害)早就賺飽飽退休了。
masterenfant: 我在看的重點,是那些回應,都沒有人要他忍,努力學。很多是建議多跑台北,多回美國,過幾年就會習慣。不過好幾個都建議他找 therapist, 可能是他已經不是第一次發言說無法適應台灣。然後有幾個還針對 loathe 這個字爭執起來,因為有一個人用 loathe 厭惡贈恨這個字,來形容在台灣待久的感覺,其他人覺得用這個字台北強烈。但幾乎講到台灣的交通,摩托車,空氣污染,社團裡幾乎都是異口同聲的抱怨。
masterenfant: 你朋友的配偶,有學中文到處認識朋友,感覺就是認真要住在台灣。就像有幾個台灣外國網紅,我對他們的感覺就不錯,我自己很喜歡那個到處找瀑布的以色列小飛。另外一個東歐體操,她也是能夠說中文用中文寫網誌,這些都是認真在生活的
LOL 喵同學
1 years ago
在美台灣人大部分都會找台灣人抱團取暖, 有機會就回台灣補貨, 這個應該不需要別人勸了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ays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masterenfant: 會呀。
很多台灣人到了美國也是過著自己生活,過了太久就也會覺得是不是太孤立,應該要融入環境一下。而且第一年一開始在 settle down,差不多一年該辦的手續也辦完了,搬家的箱子也都拆了,初步安定下來,就會開始想比較長期怎麼辦。

但就像 arrays 講的,在美國的台灣人,問這種問題,大家應該會叫他學語言吧。當然也許也會介紹他去華人教會什麼的,不過應該大部分會叫他學英文沒錯。

說真的中文的確不好學,所以如果要融入光是學中文就可以學一陣了。

是說一般移民可能前五年我覺得都還心不定吧,多少都還有過客的心理,也是難免。
arrays: 多半他老婆的收入和工作能力也許還比他強一點。總之大概也是生活沒目標吧,可能也不一定是台灣的關係。
jeanylin: 我好奇看了他跟他太太的臉書,太太感覺生活不錯,讀書時就有過去英國遊學,台灣是英文系,在印第安納大學拿了一個語言的碩士,學歷比男生優,非常可能收入跟能力比這個小男生強。
arrays: 我看到的狀況,通常選擇在哪個人的原生國家大部分應該是出於誰的職涯發展比較好的考慮吧!
https://images.plurk.com/2RwiboxQeXAvX58iBVPVQh.jpg

臉書馬上跳出這種八卦給我看,台灣人在羅馬抱怨,機場廣播只講義大利文,沒講英文。欸,不是所有機場都會講英文的啊。
Kenny
1 years ago
arrays: 是德籍媳婦... 還有, 國際機場是都會講英文的, 只是你聽不聽得懂而已 XD (local的機場就真的不一定了)
kennylin: 沒錯,國際機場就算講英文,常常也聽不懂啊,出門在外要自己積極去追查,不要說東南亞機場了,我在德國機場都碰過,他們自己講德文,我要追問才確定。幾乎所有航空公司都是一小時前停止報到,就算還在排隊,時間快到還沒 check in, 就要趕快抓工作人員啊,不是站在那排隊人家就會理妳。

我在上海機場就遇過啊,不要說英文廣播,連中文都沒有,超長的隊伍,我看時間實在不可能排隊排到,自己抓職員問,對方也沒有引導我去前面處理,而是很輕鬆的說,「妳去插隊吧」,超訝異,排隊在前面幾個大哥,居然都很輕鬆的點頭讓我插隊,看來中國都習慣了。

然後我不熟台灣明星,所以德國媳婦,是她女兒的配偶啊,新聞看得一頭霧水。
Kenny
1 years ago
完全不知道那些人是誰
在想,是不是很多人不知道航空公司一小時前停止 check in 啊,之前在德國,我一個美國同事就是沒來得及 check in 跟托運行李,還好讓他改票搭隔天的班機,但他只好臨時在機場找旅館多待一天。

我之前在東南亞都習慣不托運行李,因為太常有狀況,只帶隨身行李,加上網路前一天就 check in, 這樣就隨時可以在機場狂奔。跑最累的一次應該是吉隆坡,三個人,在海關馬來西亞經理拿馬來西亞護照快速通關,我拿 APAC 卡衝外交優先通關,英國產品經理用他的白人臉,硬跟著我也衝過優先通關,還比我快。
我也喜歡帶登機箱就好。

很不喜歡托運行李。有時候突發狀況,行李和人不在一起,會有痛苦感。
應該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起飛前45-60分鐘會關櫃吧...

而且在機場不就是會一直盯著告示牌看?
我自己是早年在桃園機場,眼睜睜看美國聯合航空關櫃檯,之後才特別警惕。那次我還悠哉慢慢走,桃園地勤大聲催我,過去後地勤說,差一分鐘就不收我行李了,開始拆欄杆繩子,我還以為是嚇我。之後就看比我晚到的,真的被拒絕了,我才知道是玩真的。

桃園機場的服務算好,櫃檯會根據航班分開,華航長榮地勤都會一直舉牌呼喚,把快來不及的旅客,帶到別的窗口特別處理,別的機場就沒這麼好。上海我插隊的那次,是同一家航空的所有航班都排在同一條線,排隊的地方沒有告示牌,我是自己盯手機看。

我美國同事在法蘭克福錯過飛機也是類似,所有美國聯合航空都排在一起,不管是飛美東還是美西的班機,他想說前後都還有那麼多人應該沒問題,沒想到其他排隊的很多是一個半小時後的另一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