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oing
@Forgoing
4Friends 3Fans
Karma0.0
新竹, Taiwan
生活是艱難的。
擁抱一切是假的,
沒有才能是真的。
Forgoing
2 years ago
回歸,實在是沒辦法在充滿焦慮的時候還要被教育要正能量。只好繼續回來這邊發學術費雯。
Forgoing
2 years ago
最近最喜歡的Youtuber
(不只是因為長得可愛Can You Show Your DEVOTION...?
Forgoing
2 years ago
推特上有follow一個講幹話的直男,
結果意外發現他是某個之前關注過的創作者。

當下的我:Σ(°Д°;
Forgoing
3 years ago 1 @Edit 3 years ago
跟老師討論今天聽到的演講內容(X)
大聊學界八卦跟罵人(O)
Forgoing
3 years ago
前幾日發現,前陣子在twitter上一直follow的一對情侶分手了,突然有點難過。
現實太苦,美好的東西也消失。
Forgoing
3 years ago 2
研討會時程表出來了
準備好累
用英文發表真的好困難
我已經緊張至胃痛ㄌ
當初就應該好好寫完再投
嗚嗚嗚
Forgoing
3 years ago
突然一陣忙,又好久沒紀錄。
週三讀書會打算跟朋友們聊一下後殖民,
於是又回去翻了碩一讀的書,
重讀導論,發現以前沒有很清楚的邏輯現在稍微可以掌握了。
自己很多後來想事情的方式原來來自這裡。

重新以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來定調後殖民學說的重要性,還是滿有趣的。再一次去釐清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跟新/後殖民主義之間的關係。
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
Forgoing
3 years ago 1
【跟H偷偷弄的讀書會,X後來也加入了】
同一本書,本周主題是結構主義。

可以理解為了好講述,作者在安排上把新批評、形式主義都放在結構主義的章節下面,但是還是會出現一些疑惑。例如,作者把結構主義視為西方文學理論「語言轉向」的火車頭,指得是1960年代興起的那一波思潮,可是這樣子新批評的部分就不算了嗎?除此之外,類似的問題就是歐陸哲學的「語言轉向」應該再更早一點,像是維根斯坦所提出的理論。

另外一個問題是,把結構主義的主張解釋為「語言作為人類思想的載體,建構人類文明世界的認知基礎,並且是構成認知的最小單位。」這件事情總覺得有點問題。結構主義者確實透過索緒爾在符號學的概念推演出人類的認知機制,但是這可以說是「透過語言的運作來理解人類認知的運作」,這跟「語言作為人類認知的基礎」還是不一樣吧?
Forgoing
3 years ago 8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
【跟H偷偷弄的讀書會】
把一些主要的問題先紀錄下來,也有可能是我誤讀。

作為一本文學理論入門書寫得非常好懂,可是大概也是為了簡化理論的發展,出現一些過於暴力的論述。例如:忽視了歐陸哲學出現語言轉向的社會背景,把新批評的去個人化跟後結構主義直接放在一起。又或者是把後現代主義的歸因於資訊爆炸的產物。

這些問題是因為作者忽略了理論發生的問題意識。後結構主義是法國哲學對於結構主義的反省,是當時相當重要的思潮轉向。後現代主義則基本上是屬於美國對於消費文化的反省。雖然理論的傳播致使很多東西看起來相似甚至是有所關聯,但是忽略問題意識跟社會背景正是理論時常被誤用的原因。

除此之外,有些理論的安排我沒有很懂,像是
將讀者反映理論放置在後結構主義的章節。
Forgoing
3 years ago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
【自己一個人的讀書會】
以學術著作來說,廢話太多,段落的主軸常常不清楚,有點鬼打牆。
也有其他論述上的問題,以日治時期來說,游勝冠片面地強化了臺灣本土論述的重要性,例如:很細緻地論述了中國白話文在當時推廣的障礙,以強調中國語言的不適用性;卻對於臺灣話文的推廣失敗鮮少著墨。

在日治時期雖然有以「臺灣話文」作為推廣的手段;然而,臺灣話文相較於中國白話文其實更加侷限。所以,「臺灣話文」作為啟蒙推廣的手段最後是失敗了。(詳見陳培豐《想像與界限》)

但是這本書的歷史價值還是很高,協助我掌握了1970到1990之間臺灣本土論述的建構過程。這本結束之後,預計接續蕭阿勤的《重構臺灣》跟《回歸現實》。

然後,博客來好像誤把英文翻譯放成了《城市世界》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