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鏡報寫了這篇「台灣電影在2017年賀歲檔慘敗之後」,其實這篇還想聊一件事,沒了豬哥亮之後,台灣觀眾究竟還須不需要賀歲片?某種集體記憶消失了,不存在了,觀眾的進場動力是不是就沒了?或者有哪個演員,哪個 ICON,能夠取代豬哥亮創造新的集體記憶呢(九把刀?)艋舺之後,賀歲檔塞了很多台灣片,但真的「針對賀歲目標觀眾」(家族情感和集體記憶)去拍的「非豬哥亮主演台片」,反倒沒有很多,目前想到如下:
王育麟:龍飛鳳舞
馮凱:陣頭、神廚
彭恰恰:兩部鐵獅玉玲瓏
吳震亞:人生按個讚
外省集體記憶:鬥陣ㄟ)
davidlean.pixnet.net/b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