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83Friends 13067Fans
Karma120.33
male Taipei, Taiwan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在噗浪。

故事 致力於人文知識的轉譯與傳播,創造屬於當代的,專注歷史與文化的新媒體,在這個破碎當道的時代,提供讀者理解世界的脈絡;在這個扁平至上的時代,探索文化議題的深度;在這個虛實不分的時代,呈現真實而可靠的資訊。

支持訂閱官方網站新臺灣史運動
【1624?】「等你回來的時候,也將我們的歷史帶回來」與大學教師一同追尋失落的17世紀平埔族記憶 | 故...
過去,人們總是將 1624 年視為臺灣「歷史」的起點。這一觀點暗示的是:在歐洲殖民者把文字帶入臺灣以前,這座島嶼沒有「歷史」,島上的原住民也是一群「沒有歷史的人」,他們的故事,必須倚賴外人的觀察與描述,才能留存下來。

不過,「歷史」真的只能保存在文字紀錄當中嗎?我們有沒有可能重建一個以原住民為中心的「歷史」視角,尋回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樣的重建工程,對於當代原住民族運動又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幫助?

這個問題,我們找上了人稱「阿源」的李瑞源老師,是什麼讓他從紀錄片導演,變成了矢志尋覓歷史的人呢?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尋找「沒了」的阿公,望見裂縫尋光的自己──專訪白色恐怖遺族李欣怡老師】尋找「沒了」的阿公,望見裂縫尋光的自己──專訪白色恐怖遺族李欣怡老師 | 故事 StoryStudio
關於阿公,在音樂老師李欣怡老師過去的記憶裡,家族長輩多用「沒了(無矣;bô--ah)」來指稱阿公。

「沒了」沒有名字、沒有死因、沒有生活喜好,家族的靜默彷彿一堵牆,每每拋球詢問阿公的事,卻始終從同一個角度回彈──「就沒了」。直到上大學後,她從堂哥手中拿到了一封明信片,明信片在 1950 年代由監獄寄出,地址為青島東路軍法處看守所的地址,以及數不盡的「沒了」背後真正的名字──「 李順法 」。
二二八,對你我有什麼意義呢?

這一天, 是國定紀念日,成為假日後,也許有人會安排出遊、踏青,也有可能什麼也不做,宅在家裡追劇一整天。

但這天會有一群人,想著 1947 年的 2 月 28 日,想著在接下來突然消失的親人們。

現在的學校課本中,我們都會接觸到這個事件,二二八也不再是禁忌,我們可以任意搜尋、討論關於這個事件的資料,但我們足夠認識二二八嗎?

邀請你透過這個測驗,一起認識那個「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的 77 年前。

>>>>一九四七年二月底的「那件事」,留下的問題,你⋯⋯能解嗎?
#二二八事件 #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
【故事】大考中心-臺灣史測驗試題【故事】大考中心-臺灣史測驗試題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不限

-題型題數-
單一選擇題:共 8 題
多重選擇選:共 2 題

作答方式:
請用手指👋/滑鼠🖱️作答,選擇題答錯不倒扣,答不出來可點進【故事網站】左上角點開選單列,並進入國民歷史課頁面找尋提示進行測驗中惡補,各題亦有重點複習連結。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1624?】召喚!屬於臺灣的海洋時代:從1624到2024,自由島到世界島的蛻變 | 故事 Story...
若能將荷蘭人來臺1624 這一年,作為認識「臺灣海洋時代」的起點,而不只是一個終點的話。

我們更能發現,當時的臺灣正是從還沒有一個強大政權控制的 #自由之島 ,逐漸認識「世界」,生活劇烈轉變得更為國際化、更具「世界性」的一座 #世界之島
【活動宣傳】電力智多星:島電生活工作坊🌎電力智多星🌏:島電生活工作坊💫💫💫|Accupass 活動通
我們最近跟台電還有台博館合作策劃一檔展覽,明天這系列工作坊的最後一場了,目前還有餘額,想邀請各位有小孩的噗友們來玩~
過去的臺灣人,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公眾場合只能說「國語」,那段時間裡的臺灣人,會因為誤說「方言」,而被處罰甚至罰錢示眾。

覺得壞學生才說「方言」,好學生只說「國語」。

如果不會說「國語」,要進入公職可就難如登天。「方言」被認為很低俗,「國語」才能登得上檯面。

到哪裡都說「國語」,才是愛國的表現。「母語」只能在家裡學、在家裡用。而在缺乏系統與教材的學習下,久而久之,不論是客家語、臺語、原住民各族族語、乃至外省人各省的語言,這些被化約分類的「方言」,在國語政策 下越來越少人講,雖然不能說是瀕臨絕跡 ,但卻有許多詞彙很難不使用「國語」講,這是母語消失的警訊。

#世界母語日
https://images.plurk.com/7IMRSBkNBCNbd8JN4YRNEM.png
《觀 ‧ 臺灣》60 期 𝟷𝟼𝟸𝟺?|發刊公告

2024 的我們,回望 400 年前,當時臺灣還是一座沒有強權控制的自由之島。

而這 1624 年,對臺灣歷史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荷蘭人來到了臺南,臺灣史與世界史有了接軌,開啟了我們今日對臺灣史熟悉的敘述模式。

然而,這一年也只是早期臺灣史中,其中一個記憶點。

本期《觀・臺灣》刊名〈1624?〉,我們將 1624 打上一個問號,代表不只是這一個時間點,而是希望透過這一年去重新認識這個時代。
我們要帶你回到17世紀前期,重新審視福爾摩沙的「歷史」,以及這座島嶼與世界的連結關係。
https://images.plurk.com/4Y9kXBRfDyyh02qhx4Xarr.png
「財神來敲我家門,娃娃來點燈!新夜紅包🧧加鞭炮聲🧨多財💰又多福🧓」

這首 2001 年發行由雙人組合中國娃娃演唱的歌曲,想必過年期間大家都會不斷被轟炸,甚至晚上睡覺做夢耳邊彷彿都會聽到娃娃跟貝兒的歌聲。

除了這首以外,像是「恭喜呀恭喜」、「賀新年,祝新年」、「恭喜恭喜恭喜你呀」這些洗腦賀年歌曲又是怎麼來的呢?

福氣啦 祝大家新年 恭喜恭喜發財
萬事如意 祝大家 Happy Happy New Year
🎵更多詳盡賀年歌 在 ※故事 StoryStudio故事賀年網 🎵

臺灣人琅琅上口的賀年歌是怎麼來的?──六首經典新年歌曲的誕生 | 故事 StoryStudio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1 years ago 9 @Edit 1 years ago
過年前最後一個工作日,祝大家新年快樂!
https://images.plurk.com/4h3OnRHiActg0MOWi5SclS.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