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
@hateall
13Friends 1Fans
Karma86.81
male Taipei, Taiwan
阿呆
DDT
4 years ago 4 @Edit 4 years ago
DDT
4 years ago 2
禮拜五的課雖然對於中國的細節還幾乎處於未知狀態,但發現兩者本質性的差異。中國的集體主義層層面面的鑲嵌在日常生活的各層面上,就以相當Cyberpunk的數值制度來說,每個人都被評分是相當基礎的現實,這背後有歷史與文化政治背景所支撐。但台灣雖然也延續中華-漢人文化作為主流,(儒家)道德裏也是限制了個人角色,但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就不再適用了。目前只能說到這樣,再來就是想到上一輩的中國知識分子,那些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破壞性(限制人民思考與批判)本質的人,(這樣的對立)凸顯了一種悲哀,好像那代流亡知識是瀕臨絕種的生物,中共在等他們死光,歷史永遠不會受到平反。然後,也提醒自己這樣的視角也是偏誤,畢竟中國的當代作家我也叫不出5個,1 他們清醒且傑出的人一定存在,2 在威權力治理下生存的人,永遠會發展出一套適應/規避法規的策略
DDT
4 years ago 4 @Edit 4 years ago
Cyberia It's the interactive space of the Internet. It's another world, where the time-space continuum is warped. Reality is on a plane different than the world of IRL aka "in real life". People can morph and be many different personas. Madness runs rampant. Maniacs float through the ether freely. Isolated individuals can connect with other humans in Cyberia
DDT
4 years ago
政大社工所所長王增勇:那一年,我因為同志身分被迫請辭世展會董事 - NPOst 公益交流站 起碼我或身邊的朋友經常以自己是有罪的姿態去嘗試建立社交關係,念書學習了看到結構性暴力的社會框架,然後就是現在是意識到必須自己爭取空間,讓自己的聲音可以出來,可以表態。這篇看完想哭也是因為王老師展現捍衛自己身分的姿態。
DDT
4 years ago 8 @Edit 4 years ago
深深覺得現代人修身養性這種大便比起來要先學會自我分化才是做人的基本 真不敢相信竟然住在兩坪隔音不好室友臉又臭的房子兩年,到底是怎麼了XD 投奔自由真爽~ 第一次住到電梯大樓,羞愧的事竟然四年沒有住在有自己衣櫃的房子裏,今天整理衣服放到衣櫃裡好感動。 這四年不就是年書的四年@@ 一個事有蹊蹺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反省~擁有搬家的自由真他馬的爽,付完兩個月押金和第一個月房租存款還有剩~呵呵呵呵!
DDT
4 years ago 3
今天聽到好多故事,其中最帥的是「馬克思主義者不講愛的。(那是規訓受壓迫者的才用的意識形態)」 ////1999年9月21////大概是因為長大的過程變得脆弱了,小時候只是呆呆的每天帶著CD和雜誌在客廳點蠟燭,幫Fool`s Mate包書套。學校沒了家裡壞掉了也不太有危機感,只是覺得每天都還是會來到的安定,想想覺得沒有電可以撥放CD好像也不是很在意有點奇怪。 現在在日常底下對各種事情都很難有那樣的安定感了,其實是很嚴重的災難。可能那時候已經知道只要明天還會來臨,就沒有所謂的世界末日,完完全全絕對的靜默與終止。當然更基礎的立場因為當時的自己沒有參與勞動,也不理解被剝奪感和對真實的人產生疼痛感。
DDT
4 years ago 1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wxOZW8VTbkGv09dAX1nEZ.jpg https://images.plurk.com/32BdK4YOrpzGXu70lZJkmP.jpg 這禮拜共享經濟平台,也是觸目驚心覺得憂鬱,結果就是我們這個世代1981-1995的人在當共享經濟的打工仔。貧富差距美國是在1970以後開始極端化的,去年喜歡的American Psycho 就是那些80年代金字塔高富帥CEO的金箔日常生活。 雖然聽不太懂但還是有發言了,這學期都在社科院上課,托疫情的福開學前兩周線上課,可以睡晚一點在捷運上用手機聽課(移動)的體驗,下午的課是中國,移民勞工與數位媒體。這學期兩門課都會實體和線上同時開,老師和助教要照顧設備硬體,(同學可能不在台灣),發生得好像很自然沒有人嫌麻煩。
DDT
4 years ago 4
某種程度我對「自我轉化」的說法是懷疑的。發現自己變了,在非物質面向要如何去評判呢?如果是涉及情緒或意識層面,認為發生的事實就只有「看(認識)」的方式被建構了。但這建構不是重新建構,而是有意識地導引,增加廣度之類的,並不是多麼戲劇化 斷裂性的改變。是較接近日常生活每每接觸各物質與象徵的慣習化的更迭,差異就是所謂「自我轉變」是集合多方誘導到共同的目的裡去,所謂的感覺變好。我不一樣了,也是從此而來。 去看個醫生就不會膨脹改變的部分,也就是醫療與宗教的差異,人所夾雜地期待的不同。
DDT
4 years ago 2
最近讀小說只是為了在論文裡放很帥的文字而已。(中二~)目前的選項有米蘭昆德拉評培根的畫,還有裸體午餐。說到這裡被惡吸引的我,想畫傳達正面的圖都特別困難,貓咪也無法。
DDT
4 years ago 15 @Edit 4 years ago
現在才發現摘要和筆記整理的超級重要性,然後還沒辦法好好摘要的話,這幾天在練習一種超譯的方式,每段mark濃縮的重點>因為記性不好只能變成關鍵字>變成關鍵字之後再掃過文章,想像和拼湊文章在講甚麼。 然後在心裡確認,本來期待這篇文章要說甚麼,結果看到了甚麼,結果就是需要有心理的地圖,脫離文本自己組織,>>>有能力的話再變成文字,因為不太習慣脫離紙本和印刷體有點沒安全感,但在有限的時間下只能換方法試試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