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封閉的系統,而歷史是開放的系統。前者是靜態的,相同的神話因素一再出現,保證將來和現在和過去一樣;後者是動態,對我們來說,將來應該永遠與現在和過去不同的。
唯有通過歧異,才能有所進步。」(43)李維史陀先知性預言:真正威脅現代的是文化間的過度交流(over-communication)趨勢,「我們變得只是一群消費者,能夠消費全世界任何地點、任何文化所生產的任何東西,而失去一切的原創性。」,他相信只有低度交流(under-communication),堅信自己的原創,甚至某種程度上相信自己優於其他,才能保有原創,避免人類文明的同質化。
神話的思維與科學的思維不同處,僅在於它企圖以一種簡便的手段來達至對宇宙總括式的理解——不只普遍(general)也是整體(total)的理解,意味著「如果你不了解一切,就不能解釋任何東西」
他說:科學永遠不能給我們所有的答案,科學的思維和具體事物的邏輯(the logic of the concrete)是對立的(34)
而人類唯有在低度交流(under- communication)的條件下,才能創造出一點東西。他憂心的表述:「我們正受著一種可預見的情勢的威脅:我們變得只是一群消費者,能夠消費全世界任何地點、任何一個文化所產生出來的任何東西,而失去了一切的原創性。」
《神話與意義
Fernando Pessoa所說的:「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
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Szymborska)在〈詩人與世界〉所述:「靈感總會去造訪某一群人--那些自覺性選擇自己的職業並且用愛和想像力去經營工作的人。這或許包括醫生,老師,園丁--還可以列舉出上百項行業。只要他們能夠不斷地發現新的挑戰,他們的工作便是一趟永無終止的冒險。」
羅洛梅(Rolly May)在《創造的勇氣》這樣說:「一首詩或一幅畫偉大的地方並不是它表現了藝術家所觀察或經驗到的事物。而是它能表現藝術家或詩人與實體交會時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