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啃完一部恩田陸的小說,”時間的齒輪”,正在寫兩個計畫書,同時也讀了各類型的書,所以非常久沒有上來.不過就算上來,看大家的文字都來不及了,實在沒有什麼可以貢獻給大家的,對好意追蹤在下的朋友們真的非常不好意思!看大家的文字遠比自己寫要有趣呢!
失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小林即使經過重建,也當然不會是原貌.其實我懷疑到底族人的自覺到哪裡?重建是否只是在學者們的期待下進行?而族人真正的期待是什麼呢?
回顧921和李登輝先生的921救災日記,忍不住要說:”選錯總統,只好全家吃泡麵”.真希望李先生出來說句話啊!
歷史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告訴我們何以形成今日,以作為未來的借鑑.台灣人如果不是絕大多數認知到老K在台灣六十多年就是最大的災難,台灣的災難是不會結束的啦.
16日提早慶祝師大歷史系/長榮台文所溫振華教授60歲生日.熟悉台灣史研究的朋友一定都清楚溫老師的研究,台灣史學界的流行經常在改變,但溫老師一直固守區域研究,從中再擴及考古學及原住民領域.對小林村及高雄縣的平埔,老師有著極深的感情,想到平埔公廨全都毀了,老師跟在場的大家都無比心痛!
劉益昌教授最喜歡傳達的觀念是:”對史前人來說,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台灣是個板塊擠壓形成的海島,必須與特殊的地質地形條件共生,作為海洋國家,海洋本該是道路.在瑞典的港口旁,看到隨時有插著包括瑞典,丹麥,英國,荷蘭...等國國旗各式各樣的船隻駛過,實在羨慕得不得了.
救災之餘,我們是否可以開始重新思考台灣海洋立國的精神及必要.也許現在談有點早了,但國土面臨如此慘狀,是否該讓山區土地休息復原了?對於大陸性國家來說,遇山開路,遇水撩溪,然而,那對台灣島是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