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同溫層,沒有同溫層,沒有同溫層,沒有同溫層,沒有同溫層,沒有同溫層。懊惱自己總是學不會這句,只好改成:逃避自由、甩鍋、蹭飯、蹭經歷。
部門法學存在否,存在。有無各自的學術論理,不好說。那法律學系到底是什麼樣的共同體?莫名奇妙。
基礎法學的某些老師,實在是比勞動法與社會法老師還要具溫暖且人性。研究所三年來不斷地驗證這件事,除了汗顏還是汗顏。
在大學學生自治的進程上,中正的能量一直都是足夠的,毋須妄自菲薄,自斷期程。
格局應不斷做大,強化會內行政能量,會務正常化,而非不斷地做小政治。處處都是政治與權力的魔鬼運作,套句艋舺中的情節:「今天你不弄死他們,有天你就會被他們弄死。」馬庫色說,在當代消費主義下,傳統的政治語言失去功能。自由與責任的偉大語言,僅空留無聲迴響,只有在宣傳煽動、做生意賺大錢、紀律與混亂之下,政治語言才有意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九集前半段:各大主角們終於演回到正常的台灣社會實況了,前面集數充斥的一廂情願、開花般的觀點,全然無助於理性探討各種議題。雖說如此,但前半段暗中夾雜莫名的冀望。
與日本職人劇、麻醉風暴1相比,還差一大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