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長到中研院院長,都再談博士生的出路與未來,就是不見身在夾心餅中的碩士生,一條龍下來,只會挖角的垃圾文化觀。
各處發起游擊戰又如何?難道就能突然間突圍權力的作用嗎?量變要足以達到質變,那是多困難的一件事情。同盟啊!同盟啊!難如登天啊!
說工運(罷工)需不需要得到大眾認同,就太沉重了。在過去戒嚴時期根本沒有足夠「工會意識」的前提下,左派政治基礎都沒有,是要去哪裡尋找政治認同?線下當務之急應該是好好地向下扎根「勞動意識」,要去改變當代他人的前理解,未免太不接地氣。
有些人很愛用資格論去要求他人不可插手長榮勞資紛爭,那是雙方之間的內部紛爭。既然勞退基金占了長榮航空股份的2%,幹你的,身為被提撥對象,我總可以嘴上幾句,要求同樣身為大股東的政府講話了吧!
那些不滿罷工的人,通常也不能接受周遭事物突然變化,破壞他的完滿生活。
若要理性討論罷工,也必須看是站在什麼樣的學術理性,否則討論到最後仍會得出反對罷工的結果。
所以有時候無知之幕還是不錯的討論起始點?(並沒有!
小小粉專也有長榮粉在那邊胡謅,真是太看得起我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