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daleia
@sareadingnotes
1Friends 5Fans
Karma0.0
Taipei, Taiwan
daidaleia
3 years ago
如果以後要寫東西起始篇章我想必須要是⟨感情遺產⟩,從永世不見若死亡這裡開始
daidaleia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正發生》主角是文學系大學生,聰明好學。意外懷孕後沒辦法專心上課,成績一落千丈,後來她大概是被迫不能聽課,終於找到中年女性密醫,植入導管後,她想事情告一段落,便跑去找曾經看好她,又對她不如預期的表現失望的教授。她問,能不能把剩下的課聽完?教授回,為什麼?她答,這樣才可以考期末考。教授不無嘲諷地說,現在又想好好讀書啦?她說,對,之前無法專注。教授說,生病了?她說,生了一種只針對女人的病,這種病會讓女人變成家庭主婦。

那個時代性是污名,試圖停止妊娠是罪,醫生診斷流產沒事,如判斷是自己墮胎,必須坐牢。

很真實,很疼痛,沒有迴避也沒有渲染,讓性是那樣,讓愉悅是那樣,讓歧視跟嫌棄,蕩婦羞辱的狀態那樣。艱苦漫長,獨自面對,但意識朦朧前得到了援手。

對相識的醫師她說,也許有天我會想要孩子,但不是付出整個人生為代價。
daidaleia
3 years ago
To read list
https://images.plurk.com/5APmXavIkwL7l5Uxtr4lZd.jpg
daidaleia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沒有一種形式不受限於天地間的基本律則:那就是消失。

生就是進入形式,無論是人類、句子、文字、姿勢的形式皆然。這就是印度人所謂的氣息(sphota)。這個古印度概念很崇高,因為它的實際意義已經包括在字的聲音裡。在未現與展現之間,有一股無形的能量在流動,在特定的時候還會有各種爆發。」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無聊之狡猾⟩,收錄於《開放的門: 對於表演與劇場的思考》
daidaleia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daidaleia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記憶力有個基本特徵:它熱切地以片段建構整體。每個人的視神經在連結視網膜的地方都有名副其實的盲點,但大腦現顯像出的周遭世界,卻始終是無縫的。我們斷章取義,我們在花卉圖案的椅墊上看到表情豐富的臉,我們一直在填空。同樣地我想,當時我應該是刻意淡化父親的沉默和恍惚,堅持把他視為以前那個老厄爾·法蘭岑。我仍需要他在我的故事裡。」—強納森·法蘭岑《如何獨處》,25頁
daidaleia
3 years ago
「如果書是錨定人與世界的關鍵,那穩重中便生出希望。」鄧小樺〈光線與塵埃〉,收錄於《恍惚書》
daidaleia
3 years ago 1
「藝術必須指向沉思,指向觀看,指向被現代生活的奇觀麻痺了的群眾的被動性。」
Boris Groys, ‘Comrades of Tim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