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喜歡走路,慢慢地走,用眼睛尋找每一步路的小驚喜。事隔多年,我還是忘不了大二暑假從三峽走到新店再到臺北大學臺北校區中的小細節:荒廢的遊樂區、被輾過的動物屍體、撚茶的氣味、熱心招待的檳榔攤老夫婦、沿路循跡的站牌、好心的報路人、在中正紀念堂練習活動的學生、一路尾隨的狗……
說到地標性的旅行,之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租車廣告,內容演著時間很緊湊的台南旅遊計劃。看來好笑,卻發現以前所謂的旅行好像都是這樣,趕時間。因為趕,所以到處走馬看花,事後回想,似乎只知道去過某一個地方,細節卻忘了,感動好像只是當下的事。慢慢走著,才發現有時短短的路,感動卻多上好幾倍。
我們無法預知旅程將會發生的故事,所以只能去接…,不,是享受。
自從在文學營聽完劉克襄講課後,一直在思考著旅行的意義。暑假以來,淡水水源地到天元宮這段路一個月內走了三次,同樣的一條路,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光影,遇見不同的人,找到不同的小生命,發生不同的小插曲,然後在心中產生不同的對白。也許,這就是一種旅行。
倒也不是要去捧劉克襄,只是他是個指標性人物。像他這一類的背包客,在臺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是好事。只是還太少,無法改變大多數人的旅遊意識,而且這樣的旅行比較適合個人。雖然如此,能夠透過文字與照片去傳達出行腳時的每一次際遇每一次感動,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吧!
偶爾想想,地標式的觀光真的好嗎?沒錯,地標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在商業利益下,很多地標漸漸喪失了原本應有的味道。可是啊~臺灣真正的美卻總在你我不曾注意的角落,藏在偏僻難置的小鎮裡,那是一種自然而單純的美,無論是環境,或是人情。
看完了台灣觀光短片"My Beautiful Island" ,說真的,打從心底認同與關懷這塊土地。生長在這裡,有多少地方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我們對這幾個島嶼又認知了多少?臺灣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底蘊,即使那是歷史長河中不同源頭的匯流,卻是人們共同創生的,是否更該去珍惜?

阿福好可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