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weiye
125Friends 63Fans
Karma108.28
male Taichung, Taiwan
Life should be simple.
Wei
6 months ago 1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表示他不再對 LLM 感興趣,轉向解決4個「真正難題」以及下一代智慧...
當人看到一個瓶子,知道推它會滑,敲它會彈,這些都是我們從小累積的世界模型。但今天的 AI,無論是從圖片、影片還是文字中,都無法真正掌握這些「常識」。

LeCun 對現今所謂「agentic AI」的批評頗為嚴厲。他認為讓模型生成一堆答案,再從中選出最可能正確者,根本不是推理,而是暴力試錯。他說這種方法就像「亂寫程式然後看哪個跑得動」,低效而粗糙。

----

其實人類最早的時候,也是由“嘗試錯誤”開始認知這個世界的。
Wei
7 months ago 1
Google推Firebase Studio,是Vibe Coding新神器?
重點一:Google推出AI驅動的Firebase Studio,讓任何人皆能快速創建應用程式。

重點二:整合Gemini AI輔助、多種範本與既有程式庫匯入,大幅簡化開發流程。

重點三:已開放公開預覽,支援多種語言框架,並提供進階AI代理人供早期試用。
Wei
7 months ago 1 @Edit 7 months ago
Google流量雪崩!AI Overviews成內容網站殺手:用戶只預覽不點擊,創作者收入驟減
Raymond Tsai (@turtletotamus) on Threads
https://images.plurk.com/4OB9PMRz7aeiBxuTPf6zA6.jpg

把兩則新聞&貼文放在一起看,常常聽到有人說SEO很重要,但是它也不會是全部,做網站還是回到本心,以分享知識當出發點吧。
Wei
7 months ago 1
一夕致富的傳奇聽聽就好!追求財富自由的原則:看長不看短 | 遠見雜誌
我從沒想過快速致富。我知道世界上有運氣這種東西,但運氣不是我能決定的,那是老天爺的隨機抽樣。所以我不想把理財寄託在「運氣」,而是「努力」上面。

運氣很像龜兔賽跑中的那隻兔子,輕輕鬆鬆就可以超越他人,遙遙領先。可惜我們永遠不知道這隻名為運氣的兔子何時會突然呼呼大睡,甚至永遠長睡不起。

人生不能期待奇蹟,只能努力拚轉機。努力比較像是一隻烏龜,慢慢的走著,慢慢的走著,即便不能遙遙領先,最終還是可以平安抵達。

「一項投資值不值得做,不是用眼前的角度去思考,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一項投資在孩子長大後增值的機率很高,這項投資就值得去做。」
Wei
7 months ago 1
真不愧是 AI 時代,在便利商店架上書也好幾本標題都有 AI,哪天高中數學課本或講義的封面(標題)若出現 AI ✕ 高中數學,應該也不奇怪吧。或是模仿 Vibe Coding,來個 Vibe Math(叫 GPT 來教解數學)應該也很正常吧。 🤭🤭🤭
Wei
8 months ago 1
程式設計師職缺大衰退,AI惹的禍?跌回1980年代網路普及前水準
現在科技公司確實越來越傾向用AI完成程式工作。Google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去年10月就曾經透露,新撰寫的程式碼中已經有4分之1是由AI生成;今年1月,Meta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也預估,今年內AI可能就有辦法勝任中階工程師的工作,甚至目標未來所有程式碼都由AI完成。

從美國政府的統計中或許也能窺見一些方向。儘管科技業處於縮減投資、精簡人力的情況下,程式設計師近兩年人數已經下滑27.5%,工作更為複雜的軟體開發人員只略減少0.3%。

AWS 執行長 Matt Garman 去年同樣曾向員工表示,他預估撰寫程式在工作中的占比會逐漸減少,希望員工能夠培養其他能力,協助客戶解決問題。
Wei
8 months ago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為何做出安樂死的「決策」? | 遠見雜誌
他認為人類是「不一致的、情緒化的,且極易受騙,尤其是欺騙自己」。

他曾告訴我:「自我欺騙是大多數人維持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說,他主張人類既非完全理性,也非完全不理性,而是「純粹的人類」。

康納曼常說:「我不受沉沒成本影響。」他總是希望,自己的信念與行動能由證據決定,而非過去的投入或承諾。

「不出我所料,我的一些親人希望我,等到生命明顯不值得延續時再做決定,但我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正是因為我想要避免那種狀態,因此它必然顯得過早。」

「在做出這個決定後,我發現自己並不害怕不存在,我把死亡視為入睡而不再醒來,這段最後的時光其實並不難熬,唯一的痛苦,是看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傷害,所以,如果你原本想為我感到難過,請不要這麼做。」
Wei
8 months ago 1
AI沒那麼容易殺死我們!菜鳥工程師從害怕被ChatGPT取代到玩轉AI
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他曾收到公司同事傳來這樣一個需求:「十二月七日賀博台瘋會在影城舉辦首映會,希望可以有現場即時彈幕,讓觀眾當下即時回饋想法,一起吐槽」。

他本身專長是後端系統開發,當時基本上可以說是毫無頭緒的情況下接下任務。

最後,他只用了一週,就將那一段沒有具體方法與規畫的敘述,變成了真實。

他當時採取了三個關鍵步驟:一,先請AI搜尋,確認過去是否有可以快速實現這項需求的參考案例;二,若有,進一步研究該參考案例的程式碼;第三,根據本身使用情境,做程式碼調整。

這當中,尤以第一步最為關鍵,也最容易被忽略。馮元詰表示,如果一開始就瘋狂詢問AI解方,很可能會在忙了半天後才發現,那其實只是一個AI幻想出來,無法實踐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