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
分享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佛菩薩度眾生的時候,沒有眾生可度,也不見眾生相》
假設菩薩度眾生有眾生相,一定有分別,有分別就有愛憎,有愛憎就有取捨,有取捨就不是菩薩平等度生了。
我們道友往往在幫助人,度人時分別心很強,見到這個眾生第一感覺印象很好,這叫有緣,千里來相會;一看見那個眾生就不順眼,心裡發煩,那就無緣。
這是因為著相分別故,這種度生就不是大菩薩了,要學著發平等心度眾生。
——夢參老和尚
佛陀說,佈教師應具有十德:
1.善知法義德 2.能為宣說德 3.處眾無畏德
4.辯才無礙德 5.方便巧說德 6.隨法行法德
7.具足威儀德 8.勇猛精進德 9.身心無倦德
10.成就威力德
「恭敬」的力量。
你對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要恭敬,不是只恭敬佛菩薩。你一恭敬了,事事都能感應。
「要想發心出家,得親近善緣。什麼善緣?親近善知識的緣,比你出家早的、受了戒的都是你的善知識。遠離驕慢,常時謙虛謹慎,尊敬別人,柔和善順,正直無曲。就好像一個器皿打磨而現出光澤,這才堪為出家修道的法器。」
——夢參老和尚
希夏🌾
分享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希夏🌾
分享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不介意煩惱,煩惱就不存在,假如因為討厭煩惱而苦苦追求智慧,則煩惱必定不斷。
為什麼呢?只因為既執著除煩惱,也執著求智慧之故。
其實智慧根本不須追求,只要對煩惱不在乎、不介意就是大智慧。”
——法鼓山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