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zx700237cc
20Friends 13Fans
Karma89.61
Sanchung, Taiwan
跨性別,時常性別袂爽(Gender Dysphoria)的假小子。
經常希望自己可以試圖盡力去理解自己的對反,理解與自己完全兩極的他人,以及理解自己所抗拒去認知的自己或非自己。
與其相信自己「本來」就是什麼,更相信自己的本來面目實在與一切世間名色無涉,從而可以在時空中變化其形,隨緣修法。

歷史系畢,喜學術史、目錄學、經學史、思想史一類,愛好欣賞別人如何問學,愛好欣賞思想活動,猶勝於愛史事古蹟。
行者。
5 years ago 1
行者。
5 years ago 6
這個好吃欸
東京牛奶起司工房
行者。
5 years ago
筆記//值得一去展覽:
1. 台灣博物館-澳洲國立博物館:澳洲原住民樹皮畫特展
2. 北美館:阿比查邦-狂中之靜
3. 人權博物館:國際兒童公約展
4. 人權博物館:卸密
5. 高美館-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刺青-身之印
6. 故宮南院-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凱布朗利面具展
7. 故宮博物館: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8. 中正紀念堂:浮世繪特展
9. 宜蘭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2019沙丘地景藝術節
行者。
5 years ago
一統去交流:全方位解析兩岸青年交流團 - 讀+READr交流團的形式多元,招募方式也很多樣,並不是完全公開透明,也不是人人都能參加。有些學校會在網站上公佈出團資訊,但也可能透過郵件或師長,率先詢問校方認為「較符合交流資格」學生的參與意願,某些交流團限定只給修過特定課程的學生參加。校外的部分,民間團體或政黨也會舉辦旅遊團、實習團等等,有些民間團體舉辦的活動會透過學校轉發給學生。

盤點已知的交流團形式,就能發現其「無孔不入」的程度,從小學就有機會參與,大學則是交流黃金期,甚至到畢業實習都有包辦。但這些交流真的只是平凡的交流嗎?
行者。
5 years ago
這篇寫得很好,看起來有點令人傷感,但離開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每一步的社會生活、經歷不同的群體,都是要倚靠想像、靠共感。
說「這是我們的傳統」而訴求大家一起來認識,不如去尋找「怎麼才能讓我們有類似的感覺」
羅士哲
行者。
5 years ago
目前在爸媽公司待了一個月,聽他們跟客人講話、跟前老闆(姑婆)處理糾紛(公司解散)。
前老闆人品不好他們私下罵得兇,電話一接通還是語氣親熱、講得也都是好聽話。
我也不知道欸,聽多了就會想說,至少我們在家裡吵架吵得很真誠,沉默也沉默得很真誠。
真的總比假的好,雖然誠實的衝突也傷人,但比虛偽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