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phany (@onereadersguidetostories) on Threads節錄:
「我的話,反而是用外語(英文)比較能好好表達更情感面的感受、經驗跟想法。」
「我學習第一語言(中文)時,其實是在需要壓抑情緒、想盡辦法用理性語言來做養育者情感氾濫的容器,這樣的語境下。所以中文對我來說其實是很隔閡、很頭腦的語言,以至於後來閱讀時看到太情感氾濫(?)的文筆我會很不舒服的那種。」
以及引用的這篇底下的留言:
「用第二語言保持心理距離與用第二語言表達更貼近內心的痛苦,兩種都心有戚戚焉。」
對我來說,這個留言最接近我自己的狀況,於是英文對我來說,曾經是更能表達更原始情感和自我的媒介。
會說曾經,是因為後來花了一些時間練習用中文表達、而非改用英文,於是才開始逐漸覺得,或許中文的語言文化確實有隱晦的特色,導致有些外放的情感沒有合適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