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一、世界的起源世界的起源故事在芬蘭古代詩歌中佔據重要地位,對古芬蘭人來說,這些神話與當今芬蘭人對待科學理論或基督教敘事的方式同樣重要。儘管基督教傳入芬蘭許久,異教時期的宇宙起源觀仍長期存在。甚至在19世紀,芬蘭語言學家埃利亞斯 ‧ 倫羅特採集民間詩歌時,仍遇到許多人對古老的世界起源故事深信不疑——他們認為世界是從維奈莫寧膝上孵化的鳥蛋中誕生,正如詩歌《維奈莫寧中箭》(Väinämöisen ampuminen)中所描述那般。
關於世界起源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對波羅的海芬蘭人來說,最廣為流傳的說法便是世界生於鳥蛋(參照基督教中鴿子/鳥象徵聖靈的概念)。某些版本還描述了世界誕生前的時代,有些故事彼此交錯,前一個故事的結尾成為另一個故事的開端,顯示它們曾構成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傳說故事。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1. 世上最早的對立:維奈莫寧與尤卡海寧的衝突
在某些版本中,故事開端是少女伊羅(Iro-neito)誕下三個兒子:維奈莫寧、尤卡海寧與伊勒瑪利寧。伊勒瑪利寧建造了鐵匠鋪,維奈莫寧和尤卡海寧則騎馬或乘雪橇一同前行。當時世界尚未成形,沒有陸地,因此他們只能在象徵性的「汪洋」上移動。後來,他們分道揚鑣,再度相遇時便起了嚴重的衝突。年輕氣盛的尤卡海寧向年長睿智的維奈莫寧挑戰,這場衝突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對立(vastakkaisuus)。(SKVR:VI1 26)
在常見的詩歌版本中,這場衝突以詩歌對決(Kilpalaulanta)的方式進行,兩人互相比試魔法和咒語的威力。另外也有兩人比拚劍術的版本,其中尤卡海寧在看到維奈莫寧的劍比自己更長後便開始退縮。
某些詩歌還描述尤卡海寧為保全性命,承諾將自己的妹妹嫁給維奈莫寧;但他內心充滿怨恨,隨後開始計畫復仇。至此,尤卡海寧成為一個拉普人(lappalainen)——意即敵人、異族或外來者。
儘管曾有人警告尤卡海寧不可對自己的親族動手,他還是製造了一把弓,準備伏擊維奈莫寧。當維奈莫寧騎馬穿越大海時,尤卡海寧向他射箭,最終第三支箭擊中維奈莫寧或他的馬,使他落入海中並漂流許久。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2. 世界的誕生:鳥蛋創造天地
這時,有隻鳥在海面上盤旋,尋找築巢之地。不同版本的神話中,鳥的種類有所不同,有時是燕子,有時是野鴨、隼或潛鳥,某個版本甚至把「晝之鳥」(燕子)替換成相對應的「夜之鳥」(蝙蝠)。
這隻鳥遍尋不著合適的落腳處,最終被迫在第一塊發現的實體上築巢。根據前述故事,牠選中了漂浮於水中的維奈莫寧,在他膝上生下一窩蛋;而在其他版本,築巢地點也可能是一艘船或一叢草地。
不同版本裡蛋的數量有所不同,有的說一顆,有的則說不只一顆。據《卡勒瓦拉》所述,蛋一共七顆:六顆金蛋,一顆鐵蛋。
由於築巢位置不穩固,鳥巢很快便毀壞解體,七顆蛋掉入海中,外殼亦隨之破裂。但這些蛋並未消失,而是化為世界的不同部分:蛋殼上半部化作天空,下半部化作大地,蛋黃或蛋白變成太陽,殼上斑點化為星辰,其他部分則形成世間萬物。
在某些詩歌中,維奈莫寧還會命令蛋的各個部分化為世上各種元素,因此有些人認為維奈莫寧是世界的創造者。例如:
「如此他便說道:我在蛋中,上半部
「成為天空頂端!我在蛋中,下半部
「成為腳下大地!我在蛋中,潔白處
「成為空中太陽!我在蛋中,赤褐處
「化作皎潔月亮、夜空閃爍的繁星。」
(SKVR: I1 58a)
Niin he'än sanuo soatto: Mi munass' ylini puoli,
peäni om peällä taivosekse! Mi munass' alani puoli,
moakse alla jalkojeni! Mi munassa valkieta,
se päiväkse taivahalla! Mi munassa ruskieta,
se kuikse kumottamahe, tähtilöikse taivahalla.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3. 世界的塑造:最初的土地
維奈莫寧在海上漂流時的動作也塑造了世界的地形,比如海溝、島嶼、礁石,甚至形成了大陸。某些詩歌還描述他在石頭上刻下符號和圖騰,這些刻痕最終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於是他吟誦島嶼,亦言說廣袤大地,
「在石上寫下書卷,於峭壁刻下印記,
「以無指尖的拇指,以那無名的手指……」
(SKVR: I1 35)
Tuosta saaria saneli, sano maatki manteretki,
kirjutti kivehen kirjan, veti viivan kalliohon
peukalolla päättömällä, sormella nimettömällä...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有些版本中,其中一塊巨石裂開,裡面藏著正在飲酒的蛇。維奈莫寧殺死了蛇,蛇的血便化為熾熱洶湧的激流(可能指「大渦」?詳見冥界篇條目);而在某些版本中,從蛇血中長出了一棵巨大的橡樹(世界樹?)(SKVR: I1 4, 17, 47, 80, 94, 63c)。
這些傳說暗示世界誕生於連串偶然的事件,儘管維奈莫寧的行動可能影響世界最終的狀態。
有些學者如 Timo Heikkilä,認為這反映了二元宇宙觀(dualismi)——即尤卡海寧與維奈莫寧代表宇宙中對立的兩股力量,他們的衝突既創造了世界,也維持了萬物的平衡。
我的好噗友在資料整理方面都這麼有才華

,如果不小心打斷了提醒我一下,可以挪到完結再補句子回來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FisherSakana: 插樓自由,插樓自由,無礙

只是大家都很客氣XD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世界起源這條還沒結束,後面還有一小段,有個不知道是種族名還是人名的東西很難確認。
然後除了世界起源外,還有十二條起源故事……我……

更新:不用擔心版面雜亂不好查找,全部整理完後會跟之前一樣在巴哈放整理全文;不過照現在的進度,可能需要等上一段時間,放上巴哈後會再留言通知。
「」
8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4. 其他創世故事
根據某些詩歌的說法,世界的誕生與空之少女(Ilman impi)——即空氣女神伊勒瑪塔(Ilmatar)——有關。在這版本裡,維奈莫寧並非少女伊羅所生,而是伊勒瑪塔:
最初世上只有無邊無際的「汪洋」,伊勒瑪塔在海面上休憩,受汪洋影響而懷孕,並於海中生下維奈莫寧。維奈莫寧一生下來便是成人的體型、老者的模樣。後來一隻鳥飛來,在海面發現維奈莫寧的膝蓋,便決定把巢穴築在這塊凸起的「陸地」上,並產下創造世界的蛋。
然而埃利亞斯 ‧ 倫羅特根據民間詩歌編纂《卡勒瓦拉》時,為脈絡合理而修改了事件發展的順序。在《卡勒瓦拉》的描述中,這隻潛鴨(sotka)是在空氣少女的膝上築巢、生蛋,而非維奈莫寧的膝蓋。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此外,還有數個非詩歌形式的其他版本,與歐亞大陸廣泛流傳的「大地潛水者神話(earth-diver myth,亦作潛水造陸神話、潛水神話)」相似,不過芬蘭保存下來的版本相對簡略。
根據這些故事,世界之初只有汪洋。洋中矗立一根金色雕柱,其頂端坐著神祇。神祇命令某個存在從海底帶回泥土,這些泥土形成了大地,最終孕育出世界。這位取土者有時是精靈(paholainen,魔鬼、邪靈,此處指芬蘭民間傳說裡的某種生物),有時是黑喉潛鳥(kuikka)。一些傳說則提到某位英雄(維奈莫寧或伊勒瑪利寧)負責鍛造或固定天穹,使太陽與月亮各就其位,並塑造大地與海床。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5. 世界的形成與人類的出現
許多傳說描述新生的陸地仍荒蕪貧瘠、毫無生機,世間植物來自神話人物散薩 ‧ 柏勒沃寧(Sampsa Pellervoinen)撒下的種子。而在某些版本中,土地自然而然便長出植被和其他生物,甚至包括人類。
許多重要的技術、發明歸功於英雄人物,如維奈莫寧或鐵匠伊勒瑪利寧(Seppo Ilmarinen);農業起源則與神器三寶磨有關。而巨石的搬運堆疊、島嶼的塑造,則由巨人或其他神話中的遠古居民完成。
註:Seppo,詩化後的「鐵匠」一詞,是芬蘭名字「塞波」(Seppo)的起源。
「」
8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空之少女 Ilman impi/伊勒瑪塔 Ilmatar亦稱 Ilmattaret、Ilman immet
(整理者註:此處兩個詞似乎是複數型態?);Ilma 指空氣,-tar是代表女性或女孩的結尾。
《卡勒瓦拉》民間傳說出現的神聖少女,居於天幕之上。有時也稱作卡琲特
(Kapeet,單數為 Kave,與天空、大氣有關的神祇或靈體)或倫諾塔
(Luonnotar,自然之女、自然精靈);不過也有人認為倫諾塔是指其他神靈,此說存在爭議。
伊勒瑪塔/空之少女與北地少女(波赫約拉之女)相似,因為她們都時常坐在天幕的穹頂。
在《卡勒瓦拉》中,伊勒瑪塔與維奈莫寧及世界起源有關。傳說中,她因在天空中獨自生活而感到厭倦,便降落到汪洋之上,洋上的風(一說是汪洋的浪)使她受孕。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伊勒瑪塔懷著身孕,就這樣躺在汪洋長達七百年。某天一隻潛鴨尋找築巢之地,偶然發現伊勒瑪塔的膝蓋,便在其上築巢生蛋。伊勒瑪塔因此感到膝蓋發熱,無意間晃動了腿,導致鳥蛋墜落、破碎。破碎的蛋殼化為世界的一部分——天地萬物由此誕生。
世界誕生的過程持續了十年,厭倦孤獨的伊勒瑪塔便開始用身體的一部份塑造世界。又過了三十年,伊勒瑪塔終於生下維奈莫寧;因為孕期極長,維奈莫寧出生時便已是老人的形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早的民間詩歌版本中,伊勒瑪塔並未生下維奈莫寧,而是他獨自誕生,或由少女伊羅所生。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創世神話之後,伊勒瑪塔直到《卡勒瓦拉》第五篇章才再次出現,但根據文中描述,此時她已身故。他的兒子維奈莫寧因失去美麗的未婚妻——尤卡海寧的妹妹愛諾(Aino)——而悲痛欲絕,伊勒瑪塔在墳墓另一邊聽到兒子的哭喊,便建議他去波赫約拉緩解情傷,因為那裡的女孩(波赫約拉之女)更漂亮。
卡琲 Kave/卡琲特 Kapeet卡琲,複數形態稱作卡琲特(kapeet,變格形式為 kaveet),是芬蘭民間詩歌中與天空和大氣相關的神秘存在。傳說其能掌控月相盈虧,或驅散月食陰影、使月亮重現光輝。
「卡琲特釋放太陽光輝,
「讓月亮重新閃耀。
「卡琲使月亮解開束縛,
「自鐵鑄穀倉中掙脫。」
Kapeet päästi päivän paistamaanPäästi kuun kumottamahan.Kave kuun kehältä päästiRiihen rautaisen sisästä.
「」
8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根據 Mikael Agricola 與 Sigfridus Aronus Forsius 於十六至十七世紀記錄的詩歌,卡琲特是海梅(Häme)地區的一種靈體,據說祂們會使月亮變細(kaventaa),從而導致月食。
在《卡勒瓦拉》中,卡琲特有時與倫諾塔(自然之女)或伊勒瑪塔(空之少女)並列,表現出相似的特質。
關於卡琲特的外形,有些記載中提到祂們可能是鳥類,但這更可能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而非字面上的描述。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北方之主」卡琲之翁 Kave ukko Pohjan herra神祇名,一說簡稱卡琲。出自 Christfried Ganander 於波赫揚瑪(Pohjanmaa)地區收集的一首詩歌片段。詩歌中稱其為北方之主(Pohjan herra),同時也是維奈莫寧的父親,與梅里圖爾薩斯(Meritursas)或伊庫圖里拉斯(Iku-Turilas)——即其他傳說提到的伊庫圖爾索(Iku-Turso)——是相同的存在,為水中世界的統治者;有人說是海怪,有人說是水巨人。
相傳卡琲在母親子宮中孕育了三十年,最後他手持劍刃,連同裝備齊全的戰馬,一同從母親的身體側面誕生。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卡琲(Kave)這個名字也出現在與狩獵文化相關的地名中,例如:
- 卡琲灣(Kavelahti),位於派延奈湖(Päijänne)附近的瓦亞科斯基(Vaajakoski)地區。
- 卡琲恩科斯基/卡琲恩急流(Kapeenkoski),艾內科斯基(Äänekoski)和勞卡(Laukaa)邊界的急流,位於艾內科斯基的凱泰萊湖(Keitele)南側。
在舊時的土地測繪圖(Isojakokartat)中,卡琲恩科斯基附近有一個船舶轉運點(用於繞過激流),以及一處祭祀之泉(uhrilähde)。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二、人的起源在古老的芬蘭咒語中也流傳幾則描述人類起源的咒語。有些版本提到人來自善良的母親,例如聖母馬利亞/馬利亞塔;有些版本則稱人可能來自邪惡的母親,如巴努之婦(Panun akka)。
而據某段咒語所述,人類誕生之後,上帝(Jumala)便賦予其靈魂和語言。
另有記載表明,人類的起源故事主要用於治療由人類指甲或牙齒造成的傷口,因此推測其在神話中的地位可能不怎麼重要。(SKVR:I4, 362)
(整理者註:Panun akka 字面上可解釋為烈焰神巴奴之妻、烈焰神的女性型態、烈焰之魔女、火之老嫗等等;卡勒瓦拉找不到,目前無法確定此處為何意……)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1. 凡人來自土地
在某些傳說中,人類並非透過母親誕生,而是像草木一樣,直接從土地裡冒出來。有一則咒語便明確提到人類來自泥土:
「火焰起源天上,
「種子發自山中,
「我族生於土下……」
(SKVR: VII3, 1388)
Tulen synty on taivosesta,
Vuoresta vein sikiö,
Mullasta minun sukuni...
2. 英雄與特殊人群的起源故事
某些特定族群,比如與凡人敵對的巫師、代表嫉妒的女巫,會有自己的起源故事。神話中提及的英雄如詩人維奈莫寧、工匠伊勒瑪利寧亦是如此,甚至連神器三寶磨都有專屬的起源。
根據部分傳說所述,維奈莫寧是世上第一個人類,因此有人認為他是全人類的始祖,其起源即為人類之起源。
「」
8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3. 靈魂的起源
在某些咒語中,人類的守護靈(自然靈)亦稱作「起源」(Synty),可藉由生者的召喚自縫而升(Lovi,詳見冥界篇的「淵縫」)。因此,這可能暗示一個人的靈魂、性格或精神傳承自其祖先。
然而在其他神話中,對靈魂起源又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將靈魂帶來世上的是「魂鳥」,其棲地稱為「林圖科托」,而靈魂可能來自某個更高的神聖領域。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巴努 PanuPanu 意指「火」,在《卡勒瓦拉》中是火之精靈、太陽之子。在涉及火焰的情境中,人們可能會在咒語或祈禱中呼喚巴努。
巴努曾是古老神話中的火神,其名也常用作「火」的同義詞。這個詞在芬蘭方言中較為罕見,其語源可追溯至波羅的語族,與古普魯士語(Old Prussian)中的「panno」(意為火)同源。
在《卡勒瓦拉》第四十八篇章中,維奈莫寧與鐵匠伊勒瑪利寧在魚腹中發現天上掉下的火焰球。火焰球四處亂竄,為禍人間,最後由維奈莫寧制服;而來幫忙的伊勒瑪利寧卻負傷落海,狼狽不堪。伊勒瑪利寧忍受烈焰的煎熬,藉著吟誦諸神靈之名諱,成功治癒巴努(火焰)帶來的灼傷: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前略)然而鐵匠伊勒瑪利寧卻側身墜入海中,
「漂流至水中岩礁旁,停留於岸邊石塊上,
「飽受烈火灼身之苦,深陷焰熱焚燒之痛。
「他在那裡熄滅烈焰,壓抑火勢。
「然後開口說道,如此這般陳述:
「『小火焰啊,神所創造的,巴努,太陽之子!
「『是什麼令你如此兇猛惡毒,灼燒我的面龐,
「『炙烤我的身側,折磨我的四肢?
「『如今該用什麼熄滅烈焰、壓抑火勢,
「『讓烈焰失去威力,使火光不再復燃,
「『不再肆虐一周之久,不再長久刺痛?
「『來吧,少女,自極寒之地圖爾亞(Turja),少女,自拉普蘭降臨,
「『襪裹寒霜,鞋覆冰層,衣襬凍結,
「『手持冰冷的鍋,鍋盛冰封的杓!
「『潑灑凜冽之水,拋散霜寒之露,
「『撫慰灼燒之處,平息烈火之怒!」
「『若這還不夠,來吧,少年,自北國波赫約拉,
「『稚嫩孩童,自拉普蘭深處,頎長男子,自幽暗之國境(Pimentola),
「『高如黑雲杉,偉如沼澤松,
「『戴冰冷手套,穿寒冰長靴,
「『頭頂霜凍帽,腰束凝霜帶!
「『帶來堅冰自北國,攜來凍霜自寒村!
「『無盡堅冰在北國,遍地凍霜在寒村:
「『河流冰封,湖泊凍結,天地萬物寒氣籠罩;
「『冰雪野兔嬉戲跳躍,寒霜熊羆狂奔舞動
「『於雪山之間,雪嶺之側;
「『冰雪天鵝悠悠鳴唱,寒霜雁鴨緩緩漂游
「『於冰河之央,冰瀑之畔。
「『乘雪橇載運堅冰,駕馬車馱來凍霜,
「『從凜冽的群山之巔,自堅固的雪嶺之側!
「『以此寒冰凍結,以此嚴霜冷卻,
「『平復火焰帶來的傷痕,治癒巴努猛烈的灼燒!
「『若這還不夠,噢,至高的宇空,
「『宇空,雲霧之主宰者,風暴之統御者,
「『自東方召喚雲雨,自西方驅動濕霧,
「『雲氣層層匯聚,濃霧堆疊交織!
「『降下堅冰,降下凍霜,降下神聖的膏藥,
「『撫慰灼燒之處,平息烈火之傷!』
「就這樣,鐵匠伊勒瑪利寧熄滅烈焰,
「壓制火勢。鐵匠之傷終於得以治癒,
「擺脫烈焰的災禍,讓身軀恢復如初。」
(《卡勒瓦拉》48:291-372)
Itse seppo Ilmarinen syrjin syöstihe merehen,
veäikse vesikivelle, rantapaaelle paneikse
tuskissa tulen palavan, vaike'issa valkeaisen.
Siinä tulta tummenteli, valkeaista varventeli.
Sanovi sanalla tuolla, lausui tuolla lausehella:
"Tulonen, Jumalan luoma, panu, poika Aurinkoisen!
Mikä sun pani pahaksi, jotta poltit poskiani,
kuumotit kupehiani, ääriäni ärjöttelit?
"Millä nyt tulta tummentelen, valkeaista varventelen,
teen tulen tehottomaksi, valkean varattomaksi,
ettei viikkoa vihoisi, kovin kauan karvastaisi?
"Tule, tytti, Turjan maalta, neiti, laskeite Lapista
hyyssä sukka, jäässä kenkä, hallassa hamehen helmat,
hyinen kattila käessä, jäinen kauha kattilassa!
Viskoa vilua vettä, riittehistä ripsuttele
paikoille palanehille, tulen tuhmille vihoille!
"Kun ei tuosta kyllin liene, tule, poika, Pohjolasta,
lapsi, täyestä Lapista, mies pitkä, Pimentolasta,
korpikuusien kokoinen, suopetäjän suuruhinen,
hyiset kintahat käessä, hyiset saappahat jalassa,
hyinen lakki päälaella, hyinen vyöhyt vyölle vyötty!
"Tuo'os hyytä Pohjolasta, jäätä kylmästä kylästä!
Paljo on hyytä Pohjolassa, jäätä kylmässä kylässä:
hyyss' on virrat, jäässä järvet, ilmat kaikki iljenessä;
hyiset hyppivät jänikset, jäiset karhut karkelevat
keskellä lumimäkeä, lumivaaran liepehellä;
hyiset joutsenet joluvat, jäiset sorsat soutelevat
keskellä lumijokea, jäisen kosken korvaksella.
"Hyytä kelkalla vetäös, jäätä reellä reutoellos
tuiman tunturin laelta, vaaran vankan liepeheltä!
Sillä hyyllä hyy'yttele, jäävilulla jäähyttele
tulen viemiä vikoja, panun tuiki paahtamia!
"Kun ei tuosta kyllin liene, oi Ukko ylijumala,
Ukko, pilvien pitäjä, hattarojen hallitsija,
iätä iästä pilvi, jänkä lännestä lähetä,
syrjin yhtehen syseä, lomatusten loukahuta!
Sa'a hyytä, sa'a jäätä, sa'a voietta hyveä
paikoille palanehille, vian tuiki tullehille!"
Sillä seppo Ilmarinen tuota tulta tummenteli,
valkeata vaimenteli. Sai seppo paranneheksi,
entisellehen ehoksi tuimista tulen vioista.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幽暗之國 Pimentola又稱迷霧之國(Sumula),芬蘭神話中的地名。
由芬蘭語單字「pimeä(黑暗的)」加上表示地名的後綴 「-la」組成,通常解釋為「黑暗之地」或「幽冥之地」;而 sumu 則是芬蘭語「迷霧」之意。
幽暗之國相當於北歐斯堪的那維亞神話中的尼福爾海姆(Niflheimr/Niflheim,霧之國)。
黑暗、寒冷、不祥的地方,有時與冥界或北方敵對勢力(波赫約拉/拉普蘭)有關。某些詩歌將其描寫為北方邪惡勢力的領土,充斥著強大的怪物和神秘的魔法,與光明世界相對立。
根據某些文獻的解釋,幽暗之國類似冥界,但在芬蘭民間傳說中,冥界通常用的是另一種稱呼,如馬納拉、圖奧內拉;幽暗之國則更像是位於北方的國度,並強調其神秘和敵對的性質。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在現代芬蘭語中,Pimentola 偶爾會用來指代陰暗或神秘的地方,帶有詩意或文學色彩。
(整理者註:承上條,雖然 Pimentola 通常指北方敵對國,但根據伊勒瑪利寧對那位幽暗之國男子的描述,該男子可能是圖奧尼?因此該詩歌中的幽暗之國很可能是冥界一詞的隱諱說法。)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三、傷口與治癒的起源芬蘭民間詩歌《維奈莫寧的膝傷》(Väinämöisen polvenhaava)講述了「第一道傷口」的誕生,以及如何進行「第一次止血」。雖然各地版本略有不同,但詩歌結尾通常包含一段咒語,用於治療流血傷口。
(相關條目:屠戮者冥界,見噗首冥界篇連結)
1. 故事概要
故事中,偉大的賢者維奈莫寧在山上雕刻船隻。詩文特別反覆強調他的斧頭並未撞擊到岩石,也沒發出任何聲響——這可能是用來表達維奈莫寧工作時專注又安靜,或者暗指他是透過智慧和歌唱打造船隻。
然而,有個邪惡的靈體——可能是惡魔 (piru)、惡靈(lempo)或希息(hiisi,神聖之林,後指森林精怪)——影響了斧頭軌跡,使其偏離原本的方向;結果斧頭砍中了維奈莫寧的膝蓋或腳趾,造成嚴重的傷口,鮮血大量流出。在某些版本中,流出的鮮血甚至覆蓋大地、高山。
於是維奈莫寧開始四處尋找醫治的方法。他先後造訪兩戶人家,但未能找到合適的治療者;直到他來到第三戶人家,裡頭住著一位老醫者。這位老人自誇曾治癒過更嚴重的傷勢,並說:
「『我曾封住更大的傷口,
「『處理過更深的創口,
「『甚至止住河流,平息湖波,
「『令海灣潮水退卻。』」
"On sulettu suuremmatki,
"Jalommatki jaksettuna:
"Jo'et suista, järvet päistä,
"Selät niemien nenistä"
最後,老人使用魔法藥膏(taikavoide)與止血咒語為維奈莫寧治傷,成功成功治癒了傷口。
2. 與洪水神話的關聯
一些學者認為,這則故事是《聖經》洪水敘事的殘存或變異版本。根據這種解釋,維奈莫寧在此情境下對應《聖經》中的挪亞,他建造了一艘巨大的船——方舟,並在吞沒世界的洪水中倖存,與他同行的還有動物與其他乘客。有觀點認為,芬蘭版本的故事省略了洪水元素,因為故事的核心是講述傷口治療,而洪水只是次要情節,因此並未保留下來。
芬蘭學者 Martti Haavio 提出一種較新的解釋,認為這則故事確與洪水神話有關,但其來源可能早於《聖經》,或與聖經版本有所不同。
事實上,洪水神話在《聖經》成書前早已廣泛存在於全球許多文化中,例如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和希臘神話,都包含類似的洪水敘事。
詩歌中明顯存在與洪水意象相關的詩句,例如:
「鮮血覆蓋了漿果灌木,
「血潮浸透了石楠叢。」
Veri peitti marjan varvut,
Hurme kasteli kanervat
以及:
「沒有一座土丘,
「也沒有一座高山,
「不被那股洪流淹沒,
「它來自少年的膝蓋,
「來自維奈莫寧的腳趾。」
Ei ollut sitä mätästä
Eikä vuorta korkiata,
Jok' ei tullut tulvillehen
Polvesta pojan pätösen,
Varpahasta Väinämöisen.
這些詩句描繪傷口的血如洪水般席捲大地,進一步強化了故事與全球洪水神話的聯繫。
3. 與《聖經》不同的特徵
芬蘭神話中的造船故事包含了一些《聖經》中沒有,但卻出現在其他洪水神話版本中的特徵。
例如,造船時的寂靜——故事中特別提到斧頭沒有敲到石頭,也未發出響聲。雖然在《聖經》中,挪亞確實是秘密建造方舟,但在某些其他洪水故事中,超自然力量(如神明)會消除造船過程發出的聲音,甚至讓船隻隱形,以避免敵對勢力干涉。
此外,這首詩可能具有早期基督教影響,這可以從「hiisi」(原意為神聖之地)與「lempo」(邪惡靈體)的關係中看出。在芬蘭原始信仰中,hiisi 最初指的是神聖的場所,在基督教影響下才逐漸變成指邪惡的靈體。這種轉變表明,詩歌的某些元素可能在基督教傳播後才形成。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與《聖經》不同之處,還包括故事的核心主題——受傷與流血。
這一主題在某些文化的洪水神話中也有類似的表現,例如源自猶太教傳說(非《聖經》版本)的西北非柏柏人民間故事。
故事中,挪亞造方舟時遭野豬攻擊而受傷。他挖了一個坑,讓自己的血流入其中,並從這些血中誕生了一頭獅子,獅子負責驅趕野豬。然而,野豬最終仍進入了方舟。
在方舟內,野豬打了一個噴嚏,從牠鼻孔中飛出一隻老鼠,這隻老鼠開始作亂。於是,獅子也打了一個噴嚏,從牠鼻孔中飛出一隻貓,貓吃掉了老鼠。從此,貓開始捕食老鼠。
另一個與《聖經》不同的細節,是某些芬蘭版本故事中,船隻屋頂為魚皮製成。
這一特徵與曼西人(Mansi)的洪水神話相似,在曼西人傳說裡,船隻的頂篷是由鱘魚皮縫製而成。
此外,曼西神話提到,船體用魚油塗抹密封;而某些芬蘭版本中,船隻則是塗抹海豹油與魚油來防水,這顯示兩個傳說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4. 類似的洪水神話
在其他洪水神話中,也出現了與流血相關的敘述。例如:
- 在斯堪的那維亞神話中,世界之初,霜巨人尤米爾被殺害,他的血液如洪水般洶湧,幾乎滅絕了所有霜巨人,只有一位霜巨人和他的妻子爬上山巔,才倖存下來。
- 非洲馬賽族(Maasai)的神話中,世界誕生之初,人類的祖先殺死了怪物 Nenaunir,牠的血流遍大地,並催生所有的植物。
- 卡拜爾人(Iqbayliyen)則認為,海洋是一位被殺的巨人鮮血所化成。
- 在涅涅茨人(Nenets)的神話中,世界初始,一棵巨樹倒下,樹根處流出了「神聖之水」,這股洪流吞沒了世界。而這「神聖之水」常被視為鮮血與火焰的象徵。
根據學者 Martti Haavio 的觀點,所有的洪水神話,包括《聖經》的版本,都可能源自一個更古老的神話原型——最原始的版本可能不是洪水,而是原初生物被殺害,導致大量流血,最終改變世界。這與維奈莫寧的傷口傳說有相似之處。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四、血液的起源某些學者及傳統民間治療師會將維奈莫寧受傷與治癒的故事稱為「血的起源」,然而《維奈莫寧的膝傷》並未解釋血液的本源,因此稱其為「血的起源」其實有些誤導。
治療流血傷口時,不僅會吟誦與傷口和治療相關的起源咒語,還會使用造成傷口的物體(如鐵或石頭)的起源咒語。此外,治療者可能會告知流出的血液,它正確的歸宿應該是人體內,而非外流。然而,這些相關紀錄並未明確解釋血液最初如何產生,或如何進入人體。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在古代信仰中,血液無疑是人體極重要的「部分」之一,因為它可以代代相傳。人們相信自身血液不僅來自雙親,還承襲自祖先,甚至可追溯至神話中的第一批人類。血液承載著家族的性格、特質與力量,因此人們有時會詩意地稱自己的親屬或家族成員為「自己的血」或「血親」(verellinen)。
咒術師施咒時,有時會列舉不同種類的血液,並誇耀自己擁有其中最優秀的血統。
1. 血液與疾病
「血虛」(verettömyys)一詞,指的是導致人體虛弱或喪失活力的疾病,據信這些疾病是由於血液的減少或衰弱所致。在某些情況下,人們認為患者體內混入了外部環境中靈體(haltija)的異血,導致身心不適。因此,為了恢復健康,人們會施咒召喚自己的血回歸,並要求錯誤的血離開:
「取回我的深紅之血,
「交還我的蒼白之血!」
(SKVR: I4 1053)
Ota pois omat ruskiet veres',
Anna pois omat valkiet vereni!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2. 血與生命力
根據某些咒詞的說法,血與水是兄弟,因此水能感知血液流動的路徑。
此外,血的起源在某些傳說中似乎與生命的覺醒有關。例如,當夏天來臨時,傳說中的夏之子(Kesäpoika)會帶來生命的力量,使大自然甦醒:植物生長,泉水流動。在這過程中血液也隨之誕生,因此人們相信血中蘊藏著生命力之源。
在相關詩歌中,曾提及一位名叫 Sämpsöi 的角色,其性質似乎掌管植物生長的農業之神散薩 ‧ 柏勒沃寧類似。這位 Sämpsöi 向夏之子賦予萬物生機的行為表示感謝,其中就提到了人的血液:
「你來臨時已功德無量,
「停留時更是恩惠無邊:
「讓樹木長滿葉片,
「讓草地青翠茂盛,
「讓蕪菁圓潤飽滿,
「讓少女血氣充沛。」
(SKVR: IV3 4036)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Hyvin teit sä tullessasi
vielä paremmin ollessasi:
puhuit puut lehellisiksi,
heinät helpehellisiksi,
naurihit navallisiksi,
neitoset verellisiksi.
這些詩句表明,在古芬蘭人的觀念中,血不僅是個體生命的象徵,也與自然界的生機與繁榮息息相關;血液的存在代表著生命的覺醒與延續。
五、水的起源水的起源經常與山相關。在某些流傳廣泛的詩句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描述:
「『水源自山巔,火來自天穹,
「『鐵起於鏽跡,銅生於岩石……』」
(《卡勒瓦拉》3:203-206)"Vuoresta on vetosen synty, tulen synty taivosesta,alku rauan ruostehesta, vasken kanta kalliosta..."關於水從山脈誕生的觀念,可能來自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普遍認知: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因此它應當起源於高地。
此外,這可能也與世界軸(axis mundi)的神話概念有關——根據這個概念,創世時最早出現的便是世界軸,世界軸可能是巨大的樹或極高的山,它從汪洋中升起,成為陸地的起點。
然而,早在世界軸升起、陸地成形之前,就已有汪洋存在。因此這片所謂的「汪洋」,其實不能與現今我們所知的水完全等同。換言之,當今的水仍需要有個獨立的起源。
而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之一,水應生於世界初開之際,又當時世間尚無其他萬物,故水只能從創世的起點——代表世界軸的高山中湧出。
許多傳說提到,水是所有藥方與療法中最古老的一種,是人類最早用於治療、祝福和淨化的物質。這觀念後來演變成一條廣為流傳的芬蘭諺語:「水是最古老的膏藥。(vesi on vanhin voitehista.)」
這種觀念也可能受到基督教影響,尤其是耶穌受洗的故事——即「第一次洗禮」。
然而,早在基督教傳入之前,許多異教儀式就已經開始使用水進行淨化與祝福等神聖儀式。某首詩歌也一再提及水的起源與神聖性:
「水是最古老的膏藥,
「激流的泡沫是它的眼淚。
「水自群山奔流而出,
「自崇高山脈深處湧現……」
(SKVR: XII2 5606)
Vesi on vanhin voitehista,
Kosken kuohu katsehista.
Vesi on tullut tunturista,
Tullut tunturin alaitse...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在基督教傳說中,人們用水施行洗禮,使人們歸入基督信仰;但在某些民間故事裡,水也用來洗去洗禮,恢復人的原始狀態。
這便是芬蘭「懺悔之湖」(Katumajärvi,音譯為卡圖馬耶爾維湖,位於今芬蘭坎塔海梅區海門林納市附近)的命名緣由——據說,湖水能夠為人洗去不願接受的信仰,沖刷掉受過的洗禮,使人回歸未受基督教影響的狀態。
六、植物與森林的起源植物的起源與神話中第一位播種者有關,例如散薩 ‧ 柏勒沃寧——相傳他播撒種子,使大地長出植物。
此外,有些傳說還會提及一頭巨大的耕犁獸,牠拉著巨犂翻耕最初的大地,使植被得以生長。
另一方面,在某些故事中,邪惡的存在創造了無用或令人討厭的植物,例如柳樹(paju);善良的存在則創造了有用的樹木,如松樹(mänty)與樺樹(koivu)。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1. 樹木的誕生順序
不同種類的樹木並非同時誕生,而是依序出現——最不起眼或最小的樹最先長出,而最大或最有價值的樹最後誕生。
傳說中,柳樹便是最早誕生的樹;同理,其他較小的生物也是各自類別中的第一個誕生者:
「哪種樹最早誕生?
「柳樹是樹木之首,苔蘚是大地之先,
「山雀是空中最早的飛鳥,
「梅花鱸是水裡最早的游魚。」
(SKVR: I4 105)
Mi on puista ensimmäinen?
Paju puista, mätäs maista,
tianen ilman lintusista,
kiiskinen veen kaloista.
2. 特別的樹木起源故事
與普通的樹木不同,世界樹——即傳說中的巨大橡樹(Iso tammi)——並未與其他樹木一同生長。它耐心等待,直到擁有更適宜的生長環境,才開始發芽茁壯。
此外,傳說樺樹最初誕生時並沒有樹皮,木質完全裸露在外,毫無保護。後來,聖母馬利亞施予恩惠,將自己的絲巾、衣物甚或汗水贈與樺樹,使其擁有蔽體的樹皮。因此樺樹皮(tuohi)(←是的沒錯,樺樹皮還有自己獨立的單字……)潔白如雪,如同馬利亞象徵的純潔無瑕。
散薩 ‧ 柏勒沃寧 Sampsa Pellervoinen芬蘭神話與《卡勒瓦拉》詩歌中的精靈神祇,負責播種大地上的一切植物,包括森林、沼澤、草原,甚至岩地的植被。文獻中多半取首節名,簡稱為散薩。
在早期的民間詩歌中,播種是透過散布三寶磨碎片完成的。然而,倫羅特在編纂《卡勒瓦拉》時重新安排了故事順序,使播種事件發生在三寶磨鑄造之前。
根據薩沃地區的傳統,還有一頭神聖的巨型公牛「Vennon härkä Uljamoinen」
(字面意為 Vento 之牛 Uljamoinen)協助散薩的工作,牠負責犁地與開墾沼澤,為農業奠定基礎。
1. 散薩與春播儀式
在卡累利阿地區,散薩也稱作 Sämpsä,是豐饒與生育的守護者,每年春天都須透過儀式「喚醒」。
尤其在英格利亞地區流傳許多不同版本的《喚醒散薩》(Sampsan herätys)——這首詩歌通常在春播時節的「Vakkajuhlat」期間朗誦或表演。
詩歌情節圍繞尋找喚醒散薩之人展開——因為散薩必須甦醒,才能灌溉植物、使田野結果豐收。前來喚醒他的通常是代表季節的三位少女:冬之少女(talvityttö)、春之少女(kevättyttö)、夏之少女(kesätyttö)。其中只有夏之少女成功喚醒散薩,使他從田野、森林或島嶼的床鋪起身,開始播種萬物。
在某些版本的詩歌中,散薩似乎與古老的生育儀式密切相關。相傳他在播種前會與自己的姐妹或母親(emintim,意為「主婦」或「女主人」)進行象徵性的交合,這可能是一種演示大地受孕的宗教儀式。
註:Vakkajuhlat,亦作 Ukon vakka,獻給天神宇空的祭典,人們飲酒歌舞,祈願風調雨順、作物豐收;具體日期不明,一說六、七月間(夏至前後),一說則是五月二十五日。
2. 與散薩有關的文化與神話
芬蘭民俗學者 Kaarle Krohn 認為,散薩的形象與斯堪的那維亞神話中的豐收神弗雷或尼約德(Njord)相似。
學者 Matti Kuusi 則指出,散薩可能與遠古的生育儀式與原始性崇拜有關。
另一位學者 Heikki Kirkinen 甚至認為,散薩的神話受到拜占庭文化影響,並推測「Sampsa」這個名字可能源自東正教聖徒——好客的桑普森(Sampson the Hospitable)。
而英國學者 Raymond Chambers 將散薩 ‧ 柏勒沃寧與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中的 Scyld Scefing(Skjöldr,一位與豐收神話相關的丹麥國王)做了比較,認為兩者可能有某種歷史淵源。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此外,散薩的名字也與英格利亞和卡累利阿地區的一種植物——「sämpsykkä」或「sämpsäheinä」(整理者註:能力有限,實在找不到是什麼植物……)——相聯繫。據說這種草在春天最早萌芽,因此象徵散薩賦予大地生命的能力。
七、農耕與季節的起源相傳農耕起源於破碎的三寶磨。傳說中三寶磨被打碎後,其碎片漂流至岸邊,在那裡化為肥沃的田土,從此孕育了農作物。
三寶磨是神話中的神秘物件,據說形似磨坊,能夠源源不絕生產糧食作物與其他財富。它最初是一種宇宙級的「旋轉機械」,像天地柱(maailmanpylväs)那般支撐整個天穹並使其旋轉,從而促成晝夜交替與四季更迭。而農業與四季循環密不可分,因此三寶磨的傳說某種程度上也是關於四季週期起源的故事。
1. 三寶磨與春耕儀式
著名的卡累利阿吟遊詩人 Ontrei Malinen 之孫 Jyrkini Iivana 曾告訴民俗學者,他們家族在春耕播種時有一項古老的傳統——首先吟唱祈求豐收咒語「播種詞」(kylvösanat),接著講述關於三寶磨鑄造與掠奪的故事。而故事的結尾,三寶磨開創農業、帶來豐收:
「此地耕耘,此地播種,
「此地萬物生長豐收。」
Tänne kyntö, tänne kylvö,
Tänne kasvu kaikenlainen.
2. 穀物的起源與咒語作用
此外,黑麥與大麥的芒刺(vihne,也稱 siikanen)另有一則專門的起源咒語。
傳說上主(Herralta,可能指上帝或耶穌)曾不慎將手中一顆珍珠掉落在地,這顆珍珠化成世上第一株穀物的幼苗,開始在大地上生長。
這段咒語不僅描述穀物的起源,也用來治療因穀物芒刺引起的炎症。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八、啤酒的起源啤酒在芬蘭人的宗教儀式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 Ukon vakka(天神宇空的祭典)中,人們會飲用啤酒。而啤酒的起源詞旨在掌控其製作過程,以確保釀造成功、順利發酵。
根據啤酒的起源詞,Osmotar(或其他類似名稱的人物,可能是神靈)創造了世上第一批啤酒。Osmotar 搓揉雙手,從中誕生出各種動物,如松鼠、狐狸或貂。隨後他派這些動物收集釀造啤酒的原料,包括山羊豆屬植物(
Galega orientalis 或
Galega officinalis)、松果或蜂蜜。然而即使備齊材料,啤酒依然沒有開始發酵。後來,一隻幫手動物帶回了來自爭鬥中動物嘴裡的唾液,這才成功啟動發酵過程。
Martti Haavio 認為,傳說中提到的原料或者類似材料可能真的曾用來釀造啤酒。例如在瑞典,人們曾用雲杉嫩芽釀造啤酒,因此松果作為啤酒原料的說法並非完全沒有根據。此外,瑞典確實也有使用山羊豆釀造的紀錄,蜂蜜更是許多文化中常見的釀酒原料,而某些文化甚至會利用唾液幫助酒精發酵。
不過 Haavio 指出,目前並無證據表明芬蘭人曾用這些材料釀酒,因此它們出現在起源詞中可能只是古早記憶的殘留,或純屬巧合。
有些學者認為,啤酒的起源詞實際上是古老釀造技術的殘存記錄。但現存的吟誦內容最多只能讓人瞭解可能的原料,並未教授具體的釀造方法。
人們之所以在釀造過程中吟誦啤酒的起源詞,是因為相信起源詞能驅使神秘力量促進啤酒發酵。
九、霜凍與風的起源霜凍與風的起源故事十分相似。
最初的世界虛無且荒涼。其中,霜寒由一條無乳頭的蠕蟲哺育長大;其父在傳說中擁有諸多名稱,像是 Pukuri、Näräpää 或 Näsärvä。
人們在需要抵禦嚴寒時,會吟誦霜凍的起源:例如保護農作物,或用於治療凍傷、寒氣及冷風引起的病痛。
驅寒的咒語除了吟誦霜凍的起源外,還可能包含一條命令——要求霜凍不可侵襲溫暖的人,而應該將寒氣帶往本就冰冷的事物上,如沼澤、土地與岩石。
十、石頭的起源如果人被石頭撞傷或割傷,就需要吟誦石頭的起源詞進行治療。
根據內容所述,石頭原本位於太陽女神白維妲(Päivätär)的頭頂或上帝腳邊,後來自天空墜落至地面。此外,造成傷害的罪魁禍首並非石頭本身,而是某種神秘存在;它有許多名稱,像是 Kimmo 或 Kammo。人們常把這個存在描述為一塊石頭,並稱其為「大地之卵(maan munaksi)」或「田野之塊(pellon kakkaraksi)」。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不過起源詞中所描述的石頭,並非導致傷害的那塊,而是指用於治療的石頭。治療石頭造成的傷勢時,會用另一塊特定的石頭輕輕按壓受傷部位;這塊石頭作為魔法道具,代表世上所有石頭,可以集結眾石之力彌補其同類造成的傷害。
這類石頭起源故事,似乎與天神宇空的傳說呼應。據說宇空施展雷霆時,會將名為「天神之鎚(Ukonvaaja)」的神石擲向大地。芬蘭民間常把這些伴隨雷電出現的石頭視為具有神聖魔力的護身符。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在民間信仰中,田野裡的石頭不僅來自天上,還會從地底升起。這一觀念實際上與地質現象相符:因為在冰磧土壤中,靠近地表的石塊會因凍脹作用逐漸露出地面。
此外,類似的概念還涉及地下靈體:比如從地下召喚出來的「大地老嫗」(mannun eukot)和「田野之祖」(pellon peri-isännät),有時在人們眼中的形象也是「從地面升起的岩石」。
1985 年的《卡勒瓦拉》插畫中,芬蘭裔瑞典藝術家 Björn Landström 便以此形象描繪這兩種神秘存在;然而在學術研究中,這兩者更常以亡魂或冥界幽靈(Kalman väki)的姿態呈現。
白維妲/日之女神 Päivätär芬蘭古老信仰中的太陽與白晝女神,亦是位美麗的少女。而她相對應的搭檔是月亮女神庫塔(Kuutar),同樣美麗動人,她們共同掌管照耀世間的光輝。
關於白維妲和庫塔的關係,有些故事將她們描述為孿生姊妹,甚至還有說法認為兩者其實是同一位女神的不同面貌。
白維妲和庫塔各自擁有「月之金(kuun kultaa)」和「日之銀(auringon hopeaa)」兩種神奇金屬。人們可以從日月的輝映中瞧見這些寶物散發的光彩,也可能在黃昏時綴金邊的雲霞上看見它們閃耀的光輝。
有時,白維妲和庫塔會如同波赫約拉之女一樣端坐天際,紡出獨特的金銀絲線,並用它們織成華麗的衣物。在《卡勒瓦拉》詩歌中,少女們會向白維妲和庫塔祈求金銀飾品與華服,以增添自身的美貌與光輝。
芬蘭民俗學教授 Anna-Leena Siikala 認為,白維妲可能曾是掌管生命與光明的神祇;但在基督教盛行後,其形象便逐漸被聖母馬利亞取而代之。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庫/月亮 Kuu芬蘭神話中的月亮女神,亦是一位自然之女(倫諾塔);為了與天體區別,多半稱作庫塔(Kuutar)。
庫塔與白維妲共同掌管天體之光,兩者幾乎從不分離,傳說裡也鮮少分開描繪。在芬蘭民間詩歌《天界光輝的求婚》(Taivaanvaloilta kosinta)與《給天界光輝的求婚詩》(Taivaanvalojen kosinta)中,這對雙神經常成為故事主角追求的對象,有時甚至與波赫約拉之女相提並論。
此外,如同波赫約拉之女在天上織布,雙神也會在空中做類似的工作:庫塔以月之金紡金線,而白維妲則以日之銀紡銀線,然後她們再以線織就華美的衣物。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卡勒瓦拉》最初幾章詩歌便描述,空之少女伊勒瑪塔讓一隻潛鴨在膝上築巢生蛋,然而蛋掉出巢外四分五裂,由此創造了宇宙:其中蛋白化作月亮,蛋黃則成為太陽(整理者註:在別版詩歌中,蛋黃和蛋白變成的天體可能是反過來的,見前面「一、世界的起源」)。在某些民間詩歌版本中,這段創世過程有時與維奈莫寧有關。
此外,根據十六世紀芬蘭土庫主教 Mikael Agricola 編纂的芬蘭異教神祇清單,另有稱作「卡琲/卡琲特」和「若赫科(Rahko)」的神祕存在控制著月亮的盈虧變化。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若赫科 Rahko/Rahkoi芬蘭神話中的神秘存在,與月亮虧蝕有關。
在芬蘭北部的傳說中,若赫科是夜間行竊的盜賊,行動常受月光干擾。因此,每當夜晚來臨,若赫科便會提著一桶焦油,拿著一把樺樹枝製成的掃帚,順著梯子爬上月亮並將其塗黑,以隱藏行蹤,讓自己能夠趁機作案。
Mikael Agricola 便曾如此記錄:
"Rahkoi taikoi kuun mustaksi"(古芬蘭語:若赫科會施法使月亮變黑。)
而從名字與行為特徵來看,若赫科與印度神話中的羅睺(Rahu)極為相似——羅睺是吞食月亮的魔神,會導致月蝕的發生。
除了上述形象,若赫科也出現在其他不同的背景中,例如某種疾病的名稱,或一種懷抱惡意的家宅守護靈(kodinhaltija)。
自然之女/倫諾塔 Luonnotar《卡勒瓦拉》與民間詩歌中記載的神秘存在,可能是某種靈體。
自然之女與希臘神話的寧芙(Nymph)相似,但她們與寧芙不同,並無特定職責,而是根據地域與傳說變化角色形象,各地文本對其外貌與性格描述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1. 自然之女的形象與特徵
在北卡累利阿的伊洛曼齊和基泰地區,人們將自然之女描述成肥胖的老婦,能生出疾病與災厄,類似邪惡的洛維亞塔。(詳見冥界篇的洛維亞塔、九疾)
也有其他地方民眾將自然之女視作天上的靈體,與能掌控月相的卡琲特有關。比如在凱賽拉赫蒂地區的詩歌中,自然之女便是擁有美麗善良婦人形象的卡琲特,還會織造金色的布匹。
基泰地區的某些歌謠甚至描述自然之女編織漁網,幫助地上凡人捕捉逃入魚腹的天上火球(Tulikipuna,相關故事請見前面的巴努,後面會再介紹)。
其他民間傳說則提及自然之女與鐵的起源有關——從她們乳房流出的乳汁落入大地後,形成了各種樣態的鐵礦。
2. 自然之女的行為事蹟
自然之女有時會制止他人作惡,並告誡其勿行愚蠢之事。例如卡勒瓦拉裡提到的自然之女,便曾勸阻拉普人尤卡海寧射殺維奈莫寧,也曾試圖阻止暴躁衝動的勒明蓋寧前往白沃壘(Päivölä)的宴會。
儘管某些自然之女充滿善意,但也有部分自然之女性格惡毒、兇殘,類似邪靈。例如陰雲精靈哈塔若(Hattara)、森林妖精阿亞塔若(Ajattara)、侵蝕月光的若赫科和卡琲特。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感覺芬蘭神話的天空滿擠的XD
波赫約拉之女坐在上面編織極光,日月雙神在空中織金銀布,空之少女不知為何也坐在天上。
還有一堆自然之女,又是把月亮塗黑又是幫月亮瘦身,那個陰雲精靈大概也是在天上飄的吧……
芬蘭神話世界難道是一抬頭就能看八點檔的節奏嗎?
白沃壘 Päivölä芬蘭神話中的光明之國,傳說是太陽女神白維妲和太陽之子
(Päivän poika/Päivän pojat,可能是指巴努?)的居所。
詩歌有時將白沃壘描繪為神聖的光明國度,有時則是位於凡間的某個地點。比如關於「Päivölän pidot(光明之宴/白沃壘盛宴)」的傳說中,白沃壘便作為人間的地名登場;但在部分版本裡,地名又會從白沃壘替換成波赫約拉。這種情況在《卡勒瓦拉》尤為明顯,某些故事情節中兩地名稱是互換的。
白沃壘盛宴 Päivölän pidot某日白沃壘的大殿中正舉行盛大的宴會,賓客歡聚一堂,享用豐盛的美酒佳餚;然而,以好鬥聞名的英雄勒明蓋寧並未獲邀。即使如此,勒明蓋寧在得知此事仍決意前往。
抵達宴會後,勒明蓋寧被賜予一杯爬滿蛆蟲的啤酒,他不以為意,挑出蛆蟲後便將酒一飲而盡。接著他大膽坐上宴會主位,導致他與宴會主辦者發生爭執。最終,雙方進行一場決鬥,勒明蓋寧殺死了白沃壘的主人,隨後匆忙逃離宴會。
哈塔若/雲翳 Hattara芬蘭民間傳說中的神秘存在。
根據 Kristfried Ganander 所著的《芬蘭神話學》(Mythologia Fennica),哈塔若有兩種不同的形象:
一面是邪惡老巫婆,與傳說中的阿雅塔若和惡靈(Lempo/Lemmes/Lemmas)類似;
一面則是天上的巨人,性格桀驁不馴,甚至企圖奪取天空統治權。
《芬蘭神話學》的一首詩歌片段中,描述了哈塔若肆意佔據天空,連神祇也無法阻止他們。然而,詩歌並未明確指出這群哈塔若究竟是天界神秘存在,還是單純指代空中的雲朵:
「連神明也不知如何平息苦難,因為天空已被哈塔若奪佔。」
Ei tiedä Jumalakaan kuinka kurjaa pitää, hattaraa hallitsee.
阿雅塔若/森林妖精 Ajattara/Ajattaro芬蘭民間信仰中的邪惡女性精靈,與森林有關;擅長迷惑獵人與旅人,使其在森林中迷失方向。
阿雅塔若形象多變,可以是鬼魂、女巫、惡魔、巨大妖怪,甚至是龍。
根據芬蘭學者 Kaarle Krohn 的研究,阿雅塔若可能源於立陶宛語的「aituaras」,意為噩夢、夢魘。愛沙尼亞人則將類似的生物稱為「Äi」。
此外,阿雅塔若之名也可能出自芬蘭語動詞 ajaa(驅使、驅趕)或 ajattaa(驅使、逼迫、趕走),與她們擅長迷惑和驅趕人的特性相符。
1. 聖經中的阿雅塔若
阿雅塔若一詞曾以複數形式出現在 1776 年芬蘭語聖經的《利未記》17:7 中,當時的經文提到:
「不可再向阿雅塔若獻祭,因為人們曾與之行淫。」
Ja ei millään muotoa enää uhriansa uhraaman ajattaroille, joiden kanssa he huorin tehneet ovat.
但到了 1933/1938 年的芬蘭舊教會聖經版本,阿雅塔若便改譯為森林巨妖;而 1992 新教會聖經又將其改譯為沙漠中的惡魔。
2. 文學作品中的阿雅塔若
在瑞典女作家阿思緹 · 林格倫(Astrid Lindgren)的小說《強盜的女兒》(Ronja ryövärintytär)中,原著瑞典語的「vildvittra」(意指會飛的惡靈)在芬蘭語版本翻譯為阿雅塔若。故事裡,阿雅塔若是擁有女性頭顱的飛行生物,極具攻擊性和危險性。

突然發現相關的物件查下去沒完沒了,多到可以再開一噗……現在才想到是不是已經來不及了?
各位覺得要繼續把起源的相關事物說明放在這裡嗎?
還是另開一噗,這裡就專門放起源本身?
上面離題太遠了,先回到石頭吧,火球和冥界幽靈的補充之後再找地方插入。
天神之鎚/雷神之鎚/宇空之鎚 Ukonvaaja指石器時代的石製工具,如石斧或石鑿,後來被當作護身符或法器。這個詞也可以指雷擊石(Fulgurite),即閃電擊中地面時即閃電擊中地面時,高溫熔化沙子後產生的管狀玻璃化結構。
天神之鎚有許多別稱,例如:Vuolin、Vasama、Ukonnaula、Ukonkiila、Ukonnalkki 和 Ukonkirves。其中,Ukonkirves(天神之斧)也指一種古代墜飾常見的形狀。除此之外,樺樹皮信件 292(Tuohikirje 292)中提到的「神之箭」(Jumalan nuoli)可能也是天神之鎚的別稱之一。
「」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這些石製物品和雷擊石特別容易在雨後發現。古人認為它們是閃電擊中地面時掉落的天神武器,或許還是天神宇空親手拋擲的——因為當時的文明還無法解釋它們的成因。
由於天神武器的傳說,人們相信這些石頭帶有神秘力量,能防止雷擊,甚至擁有其他魔法效果。而至今芬蘭民間仍有一種說法,認為閃電不會擊中同個地方兩次,這種觀念可能與天神之鎚的信仰有關。
據說直到 19 世紀,芬蘭一些家庭仍會將天神之鎚埋在房屋地基內,以保護家園免遭雷擊或火災。考古學家甚至曾在芬蘭土庫主教 Mikael Agricola 故居的地基中發現類似石器。
此外,部分穀倉或錢箱中也會擺放天神之鎚,以祈求財富與豐收。
除了防雷與招財,天神之鎚也用於芬蘭民間療法。
治療時會將天神之鎚按壓頸部腫塊或結節,同時吟誦咒語,請求月之少女(Kuutarneito)讓腫塊轉移到樹木上,使它們變成樹瘤。
渡鴉之石 Korpinkivi一種魔法物品,據說渡鴉會將其藏在舌下或巢穴中。
這塊石頭賦予渡鴉神秘的力量,使其擁有隱形魔法,能夠隱藏自身或巢穴。
傳說若殺死渡鴉,便有機會獲得石頭並繼承其魔力。
芬蘭中部某家族便有一顆喚作渡鴉之石的石頭,據說是十七世紀時,由一位名叫 Antti Sipinpoika Nousiainen 的人從瑞典帶到芬蘭,該石頭至今已代代相傳數個世紀。
根據繼承人 Rauno Niittylahti 的說法,渡鴉之石只是顆掌心大小的圓潤小黑石,並無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