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8 months ago
這幾天也跟著了解了下近期沸沸揚揚的幾個事件,對「網紅」、「標籤」等概念產生了些想法
latest #7
奇亞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這裡不是想討論特定哪個事件,只是對於「一個事件發生時,許多人都跟著討論」這個狀態有些心得~

不禁感嘆,啊⋯⋯在所有人都可以經營自媒體的時代,如果想要成為「網紅」,或創作者也多多少少會跟著「網紅化」才能持續推作品(作者本人會成為一個品牌,不太像以前可以隱身在作品背後)。

因為「網紅化」似乎是一種趨勢,大家都在這麼做時,好像很自然而然地會跟著這麼做。但我真的想要、也喜歡做這件事嗎?
奇亞
8 months ago
持續看了幾部YT影片,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專家都會將近期事件拿來討論、發表意見。追逐話題速度、往自己身上貼標籤,就更容易讓觀眾以很直接、簡便的方式認識自己。

把事件流量導引到自己身上,似乎是挺普遍的作法。

許多創作者也會很有意識地往自己身上貼標籤,好比他的作品主要就是想跟「女性議題」,那在文案、故事、對白設計上⋯⋯會直接寫出一句簡單易懂的標題,讓觀眾馬上明白這個故事對應哪類主題。
奇亞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這個做法也可以更有效地吸引相關廠商來發業配給自己,因為當「自己這個品牌」跟「某個領域產生連結」,就連帶吸引了精準的客群前來。

對廠商來說,這位創作者自帶目標客群,無論創作者的追蹤數、粉絲數多不多,都是一個很好的行銷出口。

所以「往自己身上貼標籤」=「自帶精準客群」=「有籌碼可以跟廠商談合作方式」。
立即下載
奇亞
8 months ago
貼標籤這個方法本身是有其目的的,只是回歸到自己身上,怎麼看待這件事會比較舒服呢⋯⋯我還在消化

許多炎上事件也會提及的「人設崩塌」,是不是跟「貼標籤」的狀態也很像呢?

因為當一位藝人主打某種形象,也可以更好地連結相關產品廣告代言。好比暖男、家庭感、鄰家大哥哥來代言家電廣告,或主打主婦客群的家庭用品,說服力會比都會型男來得有吸引力吧

人設、標籤等概念用在商業領域,我想是一種很正常的手法。因為每個產品都在傳遞一段訊息、一種理念,簡化這種理念帶在身上,就成了個人品牌形象。
奇亞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於是當一位自營創作者想制定商業收益方案時,難免也會需要思考下這個概念、理解下自己想怎麼做、如何做比較好。

理解後會更清楚自己正在做什麼、可能需要承擔哪種風險,以及「有意識地」明白自己目前正在擔任什麼角色

我覺得「有意識」這件事是最常被忽略的,好比只是在社群放自己的作品,做著做著有天流量突然高了、被廠商看見、被圈外人發現⋯⋯對創作者個人來說,可能每天還是做著一模一樣的事、用著一樣的思維看待生活。

但對網路社會來說,這位創作者已經乘載了一些社會責任,他的所言所行都會被放大檢視,他這個人的形象也會被拿來仔細校對
奇亞
8 months ago
被社群看見不只是代表「會有更多工作機會到來」而已,相對應地也需要承擔更多社群壓力、發言妥不妥當等思考。

以往平時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在自己的同溫層不會有問題的言論、想法,很可能放到更大的圈層當中都會產生摩擦。有沒有更穩固的心性應對這些聲音,好像變成了當代創作者人人都需要歷練的議題。
奇亞
8 months ago
甚至有許多標籤也不是自己貼上的,是社群給自己貼上的。這些標籤某種程度也像一個大大的牌坊匾額扛在身上,怎麼扛、想不想扛也是不容易的課題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