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6 months ago
一般人或多或少知道,美國漫畫在創作上更講究分工制。有些人可能還大略說得出傳統的分工順序包含:線稿(鉛筆稿),墨稿,上色,嵌字......等等。比較難談的是工序內部的細節,也是讀漫畫史料的時候相對容易忽悠過去的重點。

舉例而言,有時候談到線稿,可能常常會出現底下兩個字:layout跟breakdown。

就我所知,這兩個技術沒有約定俗成的譯法,但它們具體來說是指什麼?

layout若要翻譯,一個相對直觀的說法會是「畫格排版」。
Hey Man BOT
6 months ago
turtlecarryrabbit
6 months ago
有些人會直接說這是分鏡的概念,但這個說法只說出了layout的部份特徵。在做layout的時候,線稿師得把漫畫的格(panel)在頁面上的排列方式、大小、形狀都給定好,但之外,線稿師也得把畫格內的物件大略擺放方式給設定下來。可以說在做layout的時候,畫師就已經在思考讀者的閱讀習慣、動作的動線還有畫格本身的美感形式這些問題。

一個業界知名的傳說便是Jack Kirby因為能力太強,以至於當年新入行的畫家都得照著他做好的畫格排版去畫線稿細節。而當你實際看過Kirby設計的動作調度是多麼流暢,這個傳說背後的合理性也就浮現了。
turtlecarryrabbit
6 months ago
話說回breakdown這個詞,有了畫格排版的概念後,它可以直觀的譯成:畫格粗排。此處的「粗」,意思是它線稿細節的程度比畫格排版更低,排版的人可能甚至不太動筆了,只是設計好格子的形式而已。breakdown常見於減少線稿師工作壓力的狀況:由別人做好畫格粗排,剩下的細部加工再由線稿師做完。

但這不是唯一適用的狀況。例如與Kirby齊名的Steve Ditko,他習慣在墨稿的階段補完畫面細節,所以不少當年的業界人士都提過他的「畫格排版」常常到最後都只能當作粗排,因為他的線稿提供的細節實在太少了。在Ditko的狀況中,這就特別容易拿來理解墨稿跟線稿的功能差異,還有個別畫師的風格是怎麼形成的。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