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希望十月可以放自己一個假,結果去個女影評審跟幫城西藝術節當展場文案英譯,寫了三篇稿,這個月就去ㄌ
十二月我真的要去澳洲好好休息and好好把譯稿做完......
Novorapid(短效胰島素)已經缺貨好幾個月。目前處方簽是暫時回臺大領藥無虞,但身為T1D是不是到了該擔心生命安危的時候了?
看到嘉世強把《我家的事》類比去李永平的《吉陵春秋》,覺得整個mehhhhhhhhhhhhh......
《一戰再戰》
某個世代的影展族 or cinephile or filmbro or film buff看到The Battle of Algiers被這樣用大概都會冒上一種介於guilty pleasure跟purification之間的情感......
先自首,我沒喝過Modelo,但拿巷口鹽酥雞跟深夜麥當勞在筆電前重看過The Battle of Algiers四次。
也好奇PTA對60末到70s action flicks的熟悉程度。後半那個追車戲實在太有Vanishing Point(1971)以及受Philip D'Antoni監製那一系列片子影響的痕跡了。
截稿完無聊暴言一下:
考慮到當代的學術分工,想發哲學papers的人從非本科開始練功,到研究所才拿學位取學界名聲,在當代也不是啥秘密,甚至是一些純純的哲學生走不了的夢幻路線。做數哲、科哲和形式研究,台灣這邊有林翰迪和鄧敦民示範過類似的升級範本;而做STS路線、不走本格研究的也有去荷蘭拿了個技術哲學博士的洪靖。
至於連哲學輔系都修不完,社會學畢業之後去拿了個人類學碩士,然後才去荷蘭讀環境議題的哲博,這個路線是想帶來什麼新啟發,我就不是很確定了。
(為了避免我講話太cynicism,本文已盡力保持溫和and我對文組真的沒有敵意,但聽到那句被問專業回答「社會學裡也有哲學」時,我覺得自己腦神經斷裂了幾根
想要在年底之前離社群網站遠一些,回歸寫文常態。開給自己的第一項自我治療方案是把翻譯《睡魔》的過程寫成完整的譯後感受。
關於超級歪的代孕文可能只是AI代寫或自己讀錯文章。
一開始看到John D Norton云云那段就滿肚子不對勁,以前為了備課讀過John D Norton好幾篇papers,實在不相信Norton有可能講出「薛丁格的貓太殘忍不該討論」這種鬼話。Norton是很重要的思想實驗討論者沒錯,但主要論點一直都是物理學或哲學思想實驗能重構成個別的argument,跟思想實驗的ethical issues半點關係都沒。
(下續
《96分鐘》
繼有愛不死之後,是不是過一陣子可以改問怎麼國片還在Trolly Problem,假設還有任何後續的話.....(想到匡靈秀愛從這種刻板的trope下手,應該在陰間安排一個偽Phillippa Foot來問她對後來影視那麼愛這個概念的感受)
沒有到特別難看,但包含人物動機跟陰謀設置都太正經八百,難免好奇對標的觀眾想像落在哪個區間。拿surveillance thriller舉例,覺得比起太老或太有派頭的(例如Speed, Source Code或因為視覺功底太強大不可能複製的Tony Scott),Jaume Collet-Serra幾部中低預算的片子才是這十年來最常被低估的類型操作。去年Serra才發了一片非常好的交通炸彈片叫Carry-On,跟《96分鐘》對標實在很有拍攝意識兩樣情的感受。
《風流少女殺人事件》(2025)
更好看的蘇匯宇,乍看拋棄美術策展高來高去的夾槓路數,卻又有那麼點以退為進、「以迷影垃圾對抗虛假藝術」的論述調調,借用一堆愛雲·芬芝、女體飲料廣告(津津蘆筍汁)、蔡明亮西瓜、giallo調色、16mm膠片來自我證成,用物質性對抗說不完道不盡的「論述」,視覺上的刺激度以12分鐘的長度在台灣算高標準了。
補一下自己跟網友討論R.F. Kuang《地獄修業旅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