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5 months ago
雖然線稿常常是一般讀者最在意的事情,但美國漫畫的分工制底下,其實每項工作各有專精,也值得各自的審美系統。上次略略聊過墨稿師和線稿師之間微妙的合作關係,這次我想提一下嵌字跟翻譯、編輯之間的一些事。

嵌字作為一門專業,在漫畫業的歷史非常久遠,而就我個人的觀察,嵌字其實是漫畫翻譯最麻煩卻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而且不只是翻譯,若編輯的人沒有辦法看出其中的門道,形式的細節也將流失在疏忽之中。

嵌字的用具跟技術發展其實值得一本書的篇幅(美國確實有出這方面的工具書),但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嵌字員的決定會怎麼影響審美。一個很接近的比喻是當今文書軟體的字形、全半形、文字間隔等的調整等等。但不只如此,例如,嵌字員還得跟編劇以及其他美術人員溝通哪些字該加粗,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問題,很容易看出漫畫譯者跟編輯對於漫畫形式的敏銳度到哪裡。
Hey Man BOT
5 months ago
turtlecarryrabbit
5 months ago
就我觀察,華語地區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不分是正式出版的譯本還是地下漢化組了,因為此處的方法,兩邊邏輯差異不大)其實就是一一對應加粗體,也就是哪個詞被加粗了,那我翻譯後的語句除了保留這個詞之外,也把它加粗。

我分兩個問題回答這件事。第一是,這個方法正不正確?第二是,處理翻譯時是否能跳過粗體字不管?而稍後會顯示,這兩個問題是互有關聯的。

這裡先講一個跟古早年代漫畫有關的笑話。稍微孰悉嵌字的歷史演變的話,會發覺在很早期的漫畫中,曾經有一個十分粗暴的粗體字邏輯是「但凡碰到人物名號就加粗」。但粗體傳遞的訊息正是在這種粗暴的邏輯下變得明確:在一種更細緻的讀法下,我們會覺得加粗的字不只表達了重點,還代表著一種語調與語氣的變化。在比較誇張的例子中,我們很好理解為什麼那些人物跨頁、激昂喊話的時候,字體通通都是粗的。
turtlecarryrabbit
5 months ago
於是,前述的「粗暴版嵌字邏輯」會造成一個詭異的心理效果是,假設今天你筆下的蝙蝠俠在暗處偷偷行動,而一旁的羅賓所有說的台詞卻都是「蝙蝠俠(粗體)」,這會顯得人物好像不會控制自己的音量,只要碰到蝙蝠俠就大聲,其他台詞卻小小聲講一樣。

這個邏輯套用到其他對話也適用。換句話說,美漫中粗體字的有無事實上是一個context dependent的事情。若只是覺得「這是重點訊息,加粗吧」,那就完全忽視了嵌字員的職能所在。如果去讀美漫的嵌字大師例如Todd Klein的作業方式,他不只會幫人物設計獨特的字體,甚至包含人物語調的控制、訊息的輕弱乃至於字體大小,通通都被他用做敘事的工具。

所以翻譯時是不是可以不管加粗體與否?答案就是不行。You can't
立即下載
turtlecarryrabbit
5 months ago
那第一個問題,目前華語翻譯美漫普遍「見字粗就對應翻/加」可不可以?我會說這非常看狀況。在一個情況下是可以的,那就是翻譯後的語序變動不大、換成中文用嘴巴讀出來後輕重聽起來符合常識,那就可以。但必須說,上述這個狀況並沒有那麼多見。會顯得它很常見,通常是出於一點:這翻譯/編輯起來太麻煩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翻譯時需要同時讓語序、語調輕重、粗體位置通通都搭配得天衣無縫才行。

但我還是會希望,這是一個即便實務上麻煩,仍要盡力趨近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