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就像一個空空的房間
近期有些體悟~我就像一個寬敞、空蕩蕩的房間,裏面什麼都沒有。

但仔細諦視,會發現房間中懸浮著細小的塵埃。空氣在其中流淌,還有陽光、聲音,於是我也充滿著萬物

我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滿的。
空是「平靜與靜默」帶來的,滿則是「情緒與念頭」。

當我是空的,才能大過於情緒與念頭的喧囂和控制,我能容納他們,同時也不是他們。
latest #10
奇亞
4 months ago
平靜是當念頭與情緒在我腦中升起,我留意到他們的存在,但不急於回應、評價、責備、或褒獎⋯⋯

我只是注意到「喔!有個感受浮現了」或「哇!我有這樣的想法啊⋯」

以往,我會嘗試更仔細深入情緒之中、被重重感受翻攪,試圖釐清、搞懂「我怎麼了」。我嘗試了各種各樣處理情緒的方法、曾爬梳那些無法改變的過往,也曾一度認為「我就是一個容易憂慮的人」、或「我就是一隻快樂小狗」。

然而直到最近,我才發現「情緒並不能代表我」,它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我有時是悲傷、憂慮、失落的,也有時是滿意、幸福、歡快的,但我不會只停留在某一種情緒,也不會用情緒來形容我的全部。
奇亞
4 months ago
當我開始使用情緒來形容、定義、框架自己,我會難以離開這個狀態,且會開始深陷情緒的泥沼當中。

明明起初是想「理解、看懂自己」,卻無形間開始「將情緒視為自己的全貌」。我將感受緊抓不放,接著用各種念頭反覆折騰、質問自己為什麽無法走出來、又為什麼再一次掉入情緒之中⋯⋯

結果整個過程都緊抓著情緒不走,以為喧囂的情緒才是多采多姿的人生,從沒認識過平靜,以為平靜就是無聊。
奇亞
4 months ago
但平靜是——我意識到自己是「空曠的房間」,而不是「那顆喧囂的塵埃」。

當我全神貫注在看這粒塵埃時,我會開始覺得自己就是這顆只能受氣流無情擺弄的塵埃、我毫無力量控制自己的位置,因此感到無力與痛苦。

但當我理解自己實則是塵埃、也是氣流、也是房間——我空無一物、又飽含著他們。且能選擇用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塵埃、氣流、房間時,我便能「流動」,讓感受與念頭可以存在、但不造成我過分的痛苦
立即下載
奇亞
4 months ago
認識平靜同樣有多個好處是:我不會再用「某個信念、想法、標籤、感受」來定義自己是誰,我不再大聲疾呼「我是什麼模樣」來標的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同時也不會要求其他人在我的世界——他們該是什麼模樣。

我不需要「應該」是什麼模樣,就可以不再受「完美」所苦。我可以犯錯、同時持有完全相反的想法、反常又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

因為「我」可以容許自己內在共存這些全部,但不被他們所苦、與局限。
奇亞
4 months ago
當我自己沒有了「應該」,也就不會要求他人「應該」是什麼模樣、得用什麼方式與我共處。在我的世界,人們可以是他們原有的模樣,且我們不需要互相喜歡與認同。

我們可以合作、共處,但不需要以「變成彼此的模樣」為前提。

如果我們彼此都願意更加了解對方,會以「試圖找出雙方的相似、共通處」以及「欣賞你原有的特點」為基礎點,來開展我們之間的關係。
奇亞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如果我們沒有打算要更近一步認識彼此,也不會因此產生「衝突、迫害與消滅」。

因為你可以是你、我也可以是我,我因為有你而豐富,你也因為我的不同而豐富。世界不會只有一種聲音,於是我們相互輝映。

自我的本質是「空」的,才能是「滿」的。如果我本就是滿的,就再也容不下其他可能性、聲音、情緒、念頭⋯⋯甚至是我過去認定的那個「我自己」
奇亞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當我願意用空的角度包容自己,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我無需完滿、無需全知全能、無需完美」的謙卑,這種謙卑會帶來一種由衷的快樂。

讓我在痛苦與難受時能明白「這些都是流動的、終有一天會過去」,同時也帶來一種體悟「我對諸多事情仍然一無所知」

在人生極低的時候,明白這樣的狀態也會過去。在至高的時候也明白,這樣的情況也會過去。低點與高點不會是我的全部,但這個起落滑行的過程——帶來了豐沛的體驗與感觸,拓展了空曠的我。
奇亞
4 months ago
「仍有未知」是一種極大的幸福,代表我不用追逐一個絕對完滿的狀態,當絕對的完滿存在,實則傳遞了「還不夠完滿的我是不足的」訊息,這八成是一種很不舒服的感受。

時時處於這種感受之中,怎麼能容許自己快樂呢?
奇亞
4 months ago
當我「什麼都知曉了」,又怎麼會有機會迎來「全新的感動」。

發現我還有這種念頭、還有這種心情、還會為某些事物執著⋯⋯如果我停止流動,沒有新的空氣進入房間,帶來一些新的、吹散一些淤積的,這種「停滯」大概才是什麼都沒有了
奇亞
4 month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