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莉唐納森(Kayleigh Donaldson) | 2025 年 7 月 10 日 | 上午 11:00
來實驗一下:訪問亞馬遜或其他賣書網站,隨便搜個標題,看看多久才會出現一個明顯由人工智慧生成的條目。瀏覽真實書籍下的推薦標題,你很可能會被整系列具相同怪異光澤的 Midjourney 人工智慧藝術作品封面轟炸。全球讀者和作家都在對抗人工智慧日益增強的壓制,以各種形式滲透到我們的娛樂中,直至無法忽略這灘爛泥是如何主宰文化空間。
噗趴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過去兩年,隨著 ChatGPT 等工具變得越來越容易上手,出現許多所謂「作家」使用它快速產出大量書籍圖利。上個月,讀者發現作家 K.C. 克羅恩(K. C. Crowne)和蓮娜·麥克唐納(Lena McDonald)在未經編輯的書中留下 ChatGPT 訊息。「我已重寫這段文字,使其更符合 J. 布里(J. Bree)的風格,該風格具更多張力、粗獷底蘊以及超自然元素底下的原始情感基調」麥克唐納在她《暗影學院:第二年》(Darkhollow Academy: Year 2)第三章中如此寫道。(J. Bree 也是浪漫和奇幻小說的作者。)麥克唐納在她亞馬遜書頁上解釋,聲稱她使用 AI「幫助編輯和塑造書本的部分內容」,因為她無法負擔專業編輯。這並未解釋該指示要求 ChatGPT 模仿另一位作家的風格。
越來越多作家發現自己的作品在亞馬遜等平台上被盜用或以奇妙的方式複製。作家瑪麗·阿拉納(Marie Arana)告訴 NPR,在她出版了《拉丁土地》(Latinoland)這本五百多頁的非虛構著作,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第二天就出現大量的相關標題。 「在我的書條目下方,還有另一個條目,寫『美國最大且最不被理解的少數族群』,接著寫『拉丁土地的概要』。」 約瑟夫·考克斯(Joseph Cox)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在 404 Media 上寫道,他作品的人工智慧摘要,在亞馬遜上以 4.99 美元出售,將「我每個章節濃縮成幾頁的概述」。一本書在上市 24 小時內,如何能迅速出現摘要和仿冒版?答案只有一個。
噗趴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在這利潤微薄、絕大多數人靠藝術勉強度日都困難的市場,創意工作者長期以來處在生存危機中。這些問題因為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在他們的領域中快速施用而加劇十倍。比如說傳統出版社大力投資人工智慧,引發作者和編輯的反抗。出版社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去年宣布「與人工智慧公司達成協議,允許有限使用精選的非虛構重版書,用於訓練人工智慧模型,以提高模型品質和效能」。童書作家丹尼爾·基布爾斯密斯(Daniel Kibblesmith)於哈珀柯林斯提議買用他作品來訓練 AI 模型的權利後透露。
去年,一家名為「脊」(Spines) 的新創公司宣布計畫出版多達 8,000 本書籍,讓作家們有機會利用 AI 編輯、格式化、設計並發布他們的書籍(費用在 1,200 到 5,000 美元之間)。他們聲稱這並非自我滿足式出版,而是與過去一樣,你付錢給老王,讓他在他家地下室裡用小畫家為你的書製作封面並手工印製副本。AI 宣稱正在顛覆傳統,但這只是舊瓶新酒,還帶有更多詐騙色彩。
伴隨這股潮流,不可避免地出現失業現象。去年四月,「作家協會」(Society of Authors) 發布一項調查,顯示 26% 的作家和 36% 的譯者受訪者已經因為生成式 AI 而失去了工作和收入。86% 的人表示他們「擔心自己的風格、聲音和樣貌被生成式 AI 輸出模仿或複製」。
我們在各方面都能看到這現象。彭博社 (Bloomberg) 2025 年的一份報導深入探討 Inkitt 的案例,這是一家線上出版平台,旗下有個訂閱制網站 Galatea。作家們從 Wattpad 等網站被發掘,並提供合約,即使他們將寫作職責交給 AI 幽靈作家,也能保留版權費。但這種模式產生的作品品質遠不如人類創作,也害慘作品被掠奪的作者。彭博社記者瓦胡妮·瓦拉 (Vauhini Vara)記述,「Inkitt 為 Galatea 作家提供的標準合約(我自己曾審閱,並與多人討論過)提供的報償比一般出版合約少,同時也讓 Inkitt 對其收購的故事擁有更多掌控權。這從來就不是給作家「工具」來幫助他們,而是要完全將他們從出版過程中排除。
接著,還有 AI 構成的更深層次威脅。各種應用程式和 AI 平台現在都在推動摘要選項。當電腦可以給你精簡版本時,為什麼要費心閱讀那些煩人的書?新創公司 Magibook 驕傲地宣稱能通過簡化文字和概念,讓書籍更容易閱讀,偶爾還會淡化歷史內容。你認為查爾斯·狄更斯著名的引言「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太冗長和過時了嗎?現在它能變成「那是個可以很好和很糟的時代」。這樣的應用程式自稱更有效率,持續優化。在這個世界,藝術不過是為滾錢產生的內容,而這種哲學正在佔據主導地位。好萊塢不得不罷工才能阻止它,而電影公司仍在投資 AI ,而非人類。
情況似乎會先壞後好。在英國,各領域的藝術家,包括文學在內,都抨擊政府的提案──讓人工智慧公司可以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就算作者和編輯們抗議,出版商仍擁抱這項技術。《大西洋月刊》的調查顯示,Meta 可能透過各種平台存取數百萬本盜版書籍和研究論文,來訓練其 AI 系統。目前正在對 Meta 提起一場集體訴訟。
目前 AI 的貪婪本性顯而易見,但或許其最大擁護者的呼籲最能揭示其真相。Meta 前全球事務主管尼克·克萊格 (Nick Clegg) 說,向版權所有者尋求許可來訓練模型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會「基本上在一夜之間扼殺這個國家(英國) 的 AI 產業」。大家在不知情中簽下惡魔契約的粗略現實:這系統無法在不盜竊的情況下運作,所以乖乖躺平接受,以便生活在一個藝術價值等於金錢價值的世界裡。若不能以創紀錄的速度產出,就不值得去做。正如科里·道克托羅 (Cory Doctorow) 所說,這是一種「全面惡化」(enshittification) 的過程,企業的使命是為了利潤,而讓一切變得更糟。AI 書籍不是因為讀者需求或藝術需要而被塞進這個世界,而是為了淹沒市場,讓讀者和作家都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它成為現狀。
彭博社的報導表示,正在吞噬出版業夢想與希望的不言而喻真相。Inkitt 的 CEO 阿里·阿爾巴扎茲 (Ali Albazaz)說:「你需要品牌,你需要書籍背後的人設。然而,這可以由 AI 生成。如果你告訴顧客『這是 AI 產生的』,沒人會想閱讀它……你需要讓它看起來像是出自人類之手。」現在,絕大多數的人不想要由剽竊機器產出的無靈魂爛泥。他們想要有願景、熱忱和情感的人筆出的故事。他們不買沒有作者的書。即使是那些有 Midjourney 製作封面的書籍,至少也假設背後有作者的原創想法。對於那些僅僅是快速產生、抄襲其他作品,不存在思想或熱情的書籍,市場在哪?長輩在臉書上轉的那張略帶黏膩感蝦形耶穌 AI 圖,可能還沒那麼絕望。
生成式 AI 猖獗,陷入那似乎定義了當今時代的絕望漩渦很容易。作為一名作家,我曾經挺過那場「轉行影片」的騙局,所以我深刻意識到我的生計在這市場上存在多大風險。但藝術會延續下去。數千年的藝術站在我們這邊,加上數十億不斷受到啟發的頭腦。泡沫最終會幻滅,就像 NFT 和加密貨幣熱潮。真正的隱憂是它在期間造成的損害,保持警惕和媒體素養至關重要。投資人類是值得的,因此檢查你的購書資金流向何處。那些有價值、值得聆聽的聲音,總是最響亮的。
=========================
AI 垃圾海的時代來臨了,雖然說這篇也是用 AI + 部分工人智慧翻的,但是嘛,老實說在 AI 創作這塊...... AI能寫出大作,大家都有免錢大作看到爽那當然好,但現實就是AI的本質寫不出來人類想看的大作啊 (不要跟我說答案是Skynet喔)
(路過)這句超級贊同:
現實就是AI的本質寫不出來人類想看的大作
所以人類就會研究要怎樣讓AI可以寫出人類想看的作品,然後就會想要用各種方法讓AI「具有人性」,最後就會思考「這些AI也是有人性的智慧啊,怎麼可以把他們當成是工具呢」 XDDD
噗趴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jawnlock123: 是,人類經驗不用懂抄抄就算了,但文字創作是環環相扣的,注意力號稱兩三萬字(如 ChatGPT ) 的語言模型,實際上三段就忘記前面寫過什麼。就比如說一個因為車禍而每小時全面失憶一次的人要寫長篇小說.......
Artemis2k: 理想年代(沒錯我就是在講那個語言模型還沒出現的年代) 的科幻作品都是如此浪漫啊。理想歸理想,現實上還有能源問題。那種只是要啟動先進 AI 機器人而全市停電幾小時的情景說不定很現實啊,更別說多少能源要用在訓練語言模型或機器人 AI 的類神經網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