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同理的邊界可取的憤怒看到噗友聊到「如何愛自己的敵人」,以及影片中提問有沒有「憤怒的正向用途」?

正好近期剛讀完《我可能錯了》這本書,有收穫一些想法、也有被解答到思維盲區!想分享我的心得~

我覺得「愛自己的敵人」中有一個核心前提是:
把「人」與「他選擇的行為」練習分開來看。
latest #7
奇亞
3 months ago
書中講述這個概念的段落是這麼說的:

「我不否認這個世界存在不可理喻的邪惡。這不是我在此想說的。但即使在我們『正常』生活中,也會遇到應當徹底譴責的卑鄙與殘暴行為。我們可以譴責這些行為。但我們不需要對犯下這些行為的人關閉心門。

當真正學會將人與他們的行為分開時,就象徵著我們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喜歡在愛當中成長、僅僅因為想用溫暖迎接每一個人和每件事而覺得很美好,並不會讓你變成一個軟弱的人。

當有人太過分、行為不當的時候,你仍然完全有能力堅決反對。但是你可以分辨行為和個人的區別。」
奇亞
3 months ago
人是複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獄與天堂,所以每當我們開始深入看進一個「與我們立場相異的」人的生活、他遭遇的人事物、以及他是否曾被善待過、甚至與他展開深度對話⋯⋯

會開始很不好釐清每一件事到底有無真正的是非對錯、與道德價值

也很可能因為感受到複雜,開始選擇堅持自己是對的、認定對方是錯的、有性格瑕疵的來迴避沈重。
奇亞
3 months ago
一但開啟同理,原先自己對這人的認知也會開始動搖,因為我們在試圖理解對方的過程中體會到「若我經歷他所經歷、感他所感,或許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可能也看不見更好的選項」。

而原本持有與他相反立場的我,所堅信的價值與對錯,會不會其實跟這人一樣⋯⋯也是有盲區、有未盡之處的?

思考到這裡,我覺得是同理的第一層。但第二層得把情緒共感拉回來一點,才不至於過分沈溺其中、在人性的複雜性裡變得沒有邊界感。
立即下載
奇亞
3 months ago
我覺得第二層,就在《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中讀到的:「將人與行為拆開來看」。

人是複雜的在第一層同理已經理解⋯⋯正因為人是複雜的、受環境影響深遠的、不是那麼可以時刻保持正確理性、道德善意也不是時刻都能精準地辯正發揮。

所以人即便出於善意、自己堅信的正義與正確,也很可能選擇做出傷害性、不適當的行為。而我們的憤怒與力量需要用在制止這樣的行為繼續(也包含阻止自己),而不是因為同理、善意而演變成「無條件的溺愛與錯誤包容」。
奇亞
3 months ago
影片中提到的正向使用憤怒,我認為也包含回頭檢視自己因憤怒、不安所選的行為妥不妥當。

通常有「慈悲」作為前提產生的憤怒,因為包含對自己的包容、和對對方的理解、以及明白人(這邊想將人更進一步描述成:有情感的存在)不可能完美沒有盲點。

因為有這些前提認知,我們才不至於因爲一己之私、慾望、或對信仰理念的堅持與執著,選擇傷害、消滅、強迫說服對方必須認同我、與我站到同一邊。

我理解對方的世界有我的無知,我的世界也有他的無知,我們實則對彼此一無所知。
奇亞
3 months ago
我不會因為想被認同、獲得安全感而行使惡意去傷害對方,只為了滿足我自己的是非對錯、善惡慾念。

若我真正想解決這些痛苦,這條道路是艱難的。因為我想為「與我相異的人們」在彼此心中,騰出一個可以嘗試找到共通點的空間去共存、去共同拓展我們的世界,一起找出大家都能好好活著的解法
奇亞
3 months ago
於是我目前認為~能同理身而為人的辛苦與極限,也能制止自我與他人作出超出合理範圍的行為。就不會讓自己因一時的失控盲目、慾望無法被滿足,做了自己也不認同的行為了

這種自制力也能減少在心中產生更多痛苦與矛盾感的情況⋯⋯因為其實我們都不想要曾經這麼努力在第一層同理嘗試去理解人、靠近人,最後卻是兩敗俱傷、失去自我、任何事都沒有轉機的局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