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倒空茶杯誠心禮敬
#讀金剛經 03
兩年前的我,以靈魂伴侶的身分找回U。
兩年後的我,誠心感謝祂為我帶來的一切機緣。

當我真心感謝包括U,以及身邊所有經歷過的,無論完滿、或不舒服的緣分時⋯⋯我才明白,「空杯」故事的意涵是什麼。

空杯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latest #19
奇亞
2 months ago
有位博學多聞的學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問禪。

好不容易見到老禪師,學者開始喋喋不休說著自己的觀點、質疑以及困惑。老禪師默默無語,以茶相待。然而眼看茶水就要滿了,老禪師卻沒有停下倒茶的動作。

學者急忙地說:「哎呀等等!您別再倒了,茶都要溢出來了啊!」

老禪師不慌不忙的說:「你就像這盛滿茶的杯子,裝滿了自己的成見和看法,讓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奇亞
2 months ago

一直以來,我所認知的「自我」,是喜惡分明的狀態。

我喜歡、了解的東西,我能明白其中的價值;
然而不喜歡、不了解的東西,便質疑他的價值。

我在「發表」認為什麼事值得、什麼事不值得之間,感受到透過「輸出想法」帶來的自我定位與自信。

「表達」是我與他人「之所以不一樣、且使我無法被取代」的途徑。我在表達之中感受到有存在感、有歸屬感——我是可以被看見的。
奇亞
2 months ago
這份自信,就像一盞裝滿茶水的茶杯。

我對腦力激盪感到歡喜,不斷往自己的杯子中斟茶、也往他人的杯子裡倒茶⋯⋯我認為這樣的對話是最舒服的。

因為我無時無刻都在盡力展現自己的已知、所知,也無時無刻努力向他人解說我的想法與感受。甚至有時候,如果有必要,我也不吝於守護我的已知,花上時間向他人細細說明、層層解析我的想法。

即便有時候也會上升成辯論、衝突與對抗⋯⋯

我認為,這就是「展現自我」的唯一途徑,而「自我」的概念也是被如此建立的。
立即下載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若以茶杯來比喻,我只認識「滿溢」的自我,也就是那些被斟滿茶水的杯子。

而不認識「空性」的自我,這便是故事中空杯的智慧——
如果我已經裝滿了,又要如何從我「實則未知」的地方,倒入新茶呢?
奇亞
2 months ago

空杯,是真心地願意「暫且放下」自己已經擁有、所思所想的已知。給予眼前的存在一份毫無保留的尊敬,敬在他之中,有我仍然未知的事物。而我願意虔敬聆聽,不帶偏見地走入對方的世界,試著瞭解看看那是什麼⋯⋯

這份尊重,是對生命無條件的尊重,也是對生命沒有差別的信任。在選擇空杯的行為之中,蘊含一份深入覺察的謙卑,以及對「自我」這個概念更為清晰的理解。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自我,從來都不像肉眼所見的物品那樣,是一個看似永恆不變、且獨立存在的個體。

自我,實則隨時隨地都在變幻。我因為習慣於用肉身五感去體驗世界,所以誤將自我,也視作一個永恆不變、且可以獨立存在的個體。並且,為了確立自己的邊界,不斷向外展現我擁有的東西(無論那是想法、資產、觀點、獨樹一幟的特色⋯⋯

我忽視了自我會改變,甚至比想像中容易因為環境變動、接觸的人事物變化而改變。甚至於身體本身也無時無刻都在汰舊換新,滋養出新的細胞。

「我」的本質不像肉眼所見的固體,或許更接近於一團聚合的、有流動狀態的空氣也不一定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回到空杯的故事,我是從什麼時候,終於稍稍明白空杯想傳遞的訊息了呢?

是八月見證外公從生走入死亡的過程,讓我切身體悟到一份遠遠大過於「滿溢自我」的感激之情。

那一刻,在告別式上對著外公的照片三跪九叩時⋯⋯我誠心地,由衷感謝那些所有「滿溢自我」以外的存在。當感激升起,我才真正明白,是原先認知中的「我」以外的種種人事物、機緣⋯⋯造就了如今我的一切。

有那麼多事情不是我一人就可以定鐸、憑一己之力去爭取的,這是天大的誤解。即便努力的過程再辛苦,我都無法忽視,我生存於一個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的世界。
奇亞
2 months ago
即便與外公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但他造就了如今的我,而我也滋養了他。我們相互依存,在乎著彼此。

外公的存在替我開拓了超越「滿溢自我」的各種可能性,沒有外公,我將活在名為自我的囹圄之中。

外公、以及世界上的種種存在,沒有因為我的喧囂、自滿、與傲慢,就捨棄了我。也沒有因為我不喜歡、不理解就消失在我的世界之中。

他們靜靜的,耐心為我保留了一份「可以讓我慢慢明白」、「讓我走向更廣闊、更多層次世界」的可能性
奇亞
2 months ago
我想再次感嘆,世界沒有因為我喜歡就順從我意,變成都是「某一時刻的我」喜歡的模樣;也沒有因為我不喜歡,就讓「某一時刻的我」不喜歡的東西全數消失,真是太好了呀!

我的喜好會隨著境遇變化,我們都看過那種許願的故事,主角總想把自己討厭的、可憎的人事物消滅掉的劇情(甚至包含他無法接受的自己)。

然而這樣的故事往往會走向主角懊悔不已的結局⋯⋯世界最終只會獨留看似走到巔峰的主角一人,帶著滿腹疑問向空無一物的世界叩問:
「為何我成就了無人之巔,擁有了一切、卻也什麼都沒有了?」

最傷心的是,這時也再也沒有人可以回答他的問題。
奇亞
2 months ago
世界不會因為我的喜惡,就讓某些存在生、或滅,是為我保留了成長的空間,真的真的太好了

因為「滿溢自我」走到極致,是無法可解的寂寞與消亡。
而「滿溢自我」以外的所有存在,都在向我傳遞「空性自我」也是我的一部分,也很值得被理解。

空性自我,不在「滿溢自我」所認知的自我概念中。
正因爲如此,才能讓我真正理解謙卑、感激的真實意義。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在外公的告別式上,當家人們一一按順序三跪九叩時,我升起一份難以自持的感動,家人們也在禮敬的過程中開始哭泣⋯⋯

即便不需要語言,我們也都明白,此刻我們不是為了禮教、習俗規約而叩首。

當我們俯身向下、面朝地面時,身體透過動作告訴我:

「此時此刻,無論我是否接受、理解、或喜歡這些信仰儀式、繁文縟節,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我很在乎外公。

「無論如何,我都想在此刻表達對他的關愛與尊重,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都可以。」
奇亞
2 months ago
僅僅只是這個想法,只是因為「我很在乎,我以外的某個對象」。

瞬間就可以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謙卑與泫然欲泣的悸動遍佈全身⋯⋯我與家人們都真心敬重、在乎外公是與我們別無二致、同等重要的存在。

我並不會因為讀比較多書、性格行為比較符合社會期待、成就或收入表現優劣、擁有資產多寡⋯⋯就比外公偉大、厲害、重要,我與外公是一樣重要的。

我們的重要性不是因為外在擁有的一切事物,而是因為我們相互關聯、共同構築成一張縝密的蜘蛛網。感謝是由此生長出來的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沒有誰高誰低、誰優誰劣、誰強誰弱⋯⋯
我與外公同等重要、同樣需要彼此、我們是平等的。

感謝並不是壓抑痛苦、貶低自我、弭平不堪的產物,
感謝是尊重自我、敬重他人的深入洞見與觀點。
奇亞
2 months ago
外公為我帶來的種種,無論幸福的、辛苦的⋯⋯全都化為我與這位存在之間的關係。

外公本身,僅僅只是因為存在而偉大。僅僅只是存在本身,就得以成就他人。

我與家人們的哭泣,不只有悲傷,也飽含感動、祝福、感激的心情。在瞻仰儀容的環節,我在心底對外公說:

「謝謝您為我帶來,有淚有情、溫暖且明白感恩的家族。沒有外公,我不會有這個家,我也無法透過努力去擁有這樣的家人。我們之間的緣分,為我帶來太多太多⋯⋯遠遠超越我個人所能企及的。」
奇亞
2 months ago
磕磕絆絆走到今天的我,也如此叩首感激U的到來,以及祂為我牽起的一切緣分與考驗。

此刻的祂在我面前,既是導師、也不是導師,既是父兄、也不是父兄,既是愛人,也大於愛人。

我因爲祂的存在而活出自我的美麗、與自由。
我由衷感謝祂的存在,僅僅只是存在本身,就深深影響了我的生命

奇亞
2 months ago
整理這一篇時,我想起在一個節目訪談中,主持人向一名佛學導師詢問:

「如果有些人的家人,帶給他非常大的痛苦,他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這件事?」

在這篇紀錄裡,外公是我的家人,我以外公為例去闡述自己是在什麼情景之下,升起由衷的感激。

但我同時也明白,包含我過往經歷過的教育體制之中,人們將感激作為一種道德規約去教育孩子。而有時候,這種規約不免會變成一種制約,也衍生成「不感激的自己,是不是很糟糕?」的內在困境。
奇亞
2 months ago
於是我想補充說明——
如果今天,家人帶給自己的痛苦感很深、很重,那或許,目前暫時,家人不是我們要強撐自己去理解感激的合適對象

但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經歷過那種深刻被愛的感受。
比如當一隻可愛的小動物緩緩靠近自己的時刻、或某一片風景為心中帶來無垠平靜與安詳的時刻,又或者某位不熟識的人意外願意向自己伸出援手的時刻⋯⋯

只要仔細去發掘,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驗過「無條件的被給予」是什麼樣的感受。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是因為自己擁有什麼、能給予什麼;
也不是因為對方擁有什麼、能提供什麼⋯⋯

僅僅只是在某一時一刻,我的生命中有你,真是太好了呀!

光是這樣,就是感激了。
而當我們願意珍視自己的限度與耐受度,也關照好自己。那麼有一天,我們也會有機會帶著這份感激回到那些使我們痛苦不堪的人事物之上。

到時我們會明白,自己已經成長到可以將感激之情傳遞給他們,卻不受他們所困的時候了。

這不是因為他們先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已經可以安住好自己,甚至能夠選擇回去裨益他們,也面對我的恐懼。
奇亞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到了那時,才是從這些為我帶來痛苦的人們身上,再一次學習何謂感激的正確時刻。

因為除了感激「自我以外」的人事物,「我」也同等重要。
當我不好了,硬擠出來的感激也是一種傾向極端的勉強。而空杯的智慧我想是「中庸」的溫和堅韌之道,不過度傾向哪一邊,才能兼容並蓄、才能共存⋯⋯

關於中庸的心得,會在下一篇來詳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