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稿完無聊暴言一下:
考慮到當代的學術分工,想發哲學papers的人從非本科開始練功,到研究所才拿學位取學界名聲,在當代也不是啥秘密,甚至是一些純純的哲學生走不了的夢幻路線。做數哲、科哲和形式研究,台灣這邊有林翰迪和鄧敦民示範過類似的升級範本;而做STS路線、不走本格研究的也有去荷蘭拿了個技術哲學博士的洪靖。
至於連哲學輔系都修不完,社會學畢業之後去拿了個人類學碩士,然後才去荷蘭讀環境議題的哲博,這個路線是想帶來什麼新啟發,我就不是很確定了。
(為了避免我講話太cynicism,本文已盡力保持溫和and我對文組真的沒有敵意,但聽到那句被問專業回答「社會學裡也有哲學」時,我覺得自己腦神經斷裂了幾根
我還是堅持普及教育應該要跟餵屎有明白的分隔。請啟迪民智,不要啟迪民蠢。
可以請問是誰有這樣的”高分蠢見“?想要避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