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溫柔的開始是對自己有耐心
#讀金剛經 04
前陣子跟家人聊到怎麼面對情緒?家人分享自己時常在兩種選項中徘徊⋯⋯

一:這次就讓情緒過去吧!何必一直在裡面杵著,折磨自己呢?

二:如果我就讓自己好起來,其他人是不是會覺得不用解決問題了,甚至敷衍我、當作我不在乎?
而我自己是不是也等於不夠認真面對我的感受,因為輕易地放掉,反向壓抑、忽視了情緒,強撐自己趕快好起來?

我目前覺得,在這一跟二之間,有第三種解法
latest #13
奇亞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第三種解法是——

「接受暫且找不到答案的自己,給予自己無條件的耐心與容許」。

在這層安靜的耐心之中,一與二都不會再那麼喧囂、不趕緊選擇其一不行。不再急於成長、急於解決、急於掙扎出頭、急於證明自己、急於滿足不安⋯⋯成長的空間反而長出來了
奇亞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會在「既不選擇一,也不選擇二」的呼吸之中,緩緩告訴自己——

一與二我都明白、也都試過了⋯⋯
我知道一旦我開始選擇其一去深入,就會深陷進一次又一次、一句又一句的腦內辯證裡。

不僅放大、發酵了原先的情緒,也讓更多念頭、評價一層層覆蓋上原有的情緒。我不斷往自己身上覆累更多想法,最終反而動彈不得了
奇亞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一與二,就像黑與白,是兩種我目前已知、我全部擁有的選項。我渾然不覺自己的急躁已經將我推向只剩一與二的極端。然而只剩一與二的世界,是二分、徒增痛苦的路徑。

如果拿佛陀故事中的「苦行」來比喻,過往人們的苦行,是對「肉身」的苦。

那當代人們的「苦行」,變成好像是「頭腦思辨」之苦
立即下載
奇亞
1 months ago
我們總認為要足夠聰穎、足夠探究明白、層層分析入理⋯⋯才叫做「真正懂了」。

在講求效率、產出、方法分析、社群更新頻率、個人特色的時代,似乎一停下腳步,自我就要消失了。

所以我們拼了命去感受、說話、發表、解釋、反駁、對抗⋯⋯試圖在每一則留言與反饋中找到那個自己可以被容納的地方、能夠感到十足安心的同溫層。也在層層標籤與話題中試圖釐清自己真正的模樣與自由的真諦。
奇亞
1 months ago
我們鮮少真正安靜下來,由「自己」去「容許自己」

容許自己暫時找不到答案。
容許自己沒有答案,但安住當下好好過生活是可以的。
容許自己在每一場爭吵和不愉快之中,即便沒有跟親近的人們找到完美的解法、安撫好每一縷情緒,但我們的關係仍然可以繼續、我們仍然是彼此珍惜的人。
容許自己無法靠近期待、想像中的成功,但有一種我從未想過的路線,是屬於我、真正適合我的成功。
奇亞
1 months ago
這種不推向極端的心性、不推崇「當下所知就是最完美解法」的思維、以及不急躁去探究明白的耐性,並不是等於「不處理、彌平、趕緊好起來」。

因為「不處理、弭平、趕快好起來」是另一種極端,那才會變成壓抑
奇亞
1 months ago
耐性,是在「放手」與「不放手」之間,找到的「中庸」。

靜靜關注內在每一個急躁的感受、但不急於按照過往慣性去行動;
靜靜關注內在每一個質疑自己敷衍了事的指責,但不順著嚴厲的念頭去責備自己⋯⋯

在兩者之間,專注感受、深刻明白自己會升起這些種種想法,然後耐心給自己空間、不急著回應這些念頭⋯⋯呼吸⋯⋯把注意力拉回「還沒做任何決定、還沒採取任何行動、也還沒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籤」的當下。

接著會發現⋯⋯這個急躁、喧囂、痛苦的感受和念頭,過去了。

它不是被我「壓抑、敷衍、當作沒事」地過去,而是在我「覺察、理解、有意識地選擇不過度」的專注狀態下,有意識地選擇放鬆讓它過去
奇亞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專注,可以不是痛苦的將身體僵持在隨時能爆發的起跑狀態。

專注,可以是放鬆、彈性、柔軟且有意識地選擇。
奇亞
1 months ago
這個讓感受「過去」,與敷衍的「過去」不同。
它其中蘊含著對自己的耐性、容許與溫柔。因為在我容許自己不知道、還找不到最佳解、能力也可能不足的當下,我沒有因為急躁而捨棄任何一部分的自己。

在耐心之中,我感受到接納自己「可以是無知」的謙卑,與「不割捨、不厭棄任何一部分自己」的巨大柔軟。

我可以擁有所有感受,他們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也沒有陰暗陽光之分,他們全都是我的感受,我擁有著他們、但不被他們所沈溺。
奇亞
1 months ago
我仍然感受著所有情緒,但可以花比之前更少的時間去消化他了。

我想,這就是中庸的成長

奇亞
1 months ago
這篇是兩週前紀錄的心得,想補充一件事~
其實我自己平時光是要「靜下心來」,也是很困難的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隨時都在發生、在改變,光是這兩週,我也經歷了許多事的發生跟結束XD
奇亞
1 months ago
但這篇提到的「不先回應腦中的念頭」、「先容許自己不知道」,並不是「不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而是有時候,有意識地不去執行自己的慣性選擇,並好好安置情緒,是很有可能可以從中讓我們發現第三種選項的!
奇亞
1 months ago
但光是要讓自己相信「不像以前那麼做,也可以」就很需要一份能夠包容自己、信任他人的心量。然而許多讓我們痛苦、又無法放手的感受、想法,偏偏就是因為「我不相信有其他做法」、「我不知道有其他選項」導致的。

所以要主動試著讓沒想過的觀點、方法流入我的生命,我得先安頓好自己,是這篇主要想分享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