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不太喜歡“human being, rather than human doing”這類話🌚
⠀⠀
這種雞湯常被用來提醒人,不要只以「做了什麼、成就了什麼」來衡量自己,而要回到「存在本身」的價值。某些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的價值不只在行動與產出中才成立,而是更根本地來自「作為一個存在者」本身。通常也被拿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與功利主義,它強調人不是機器(必須透過生產或行為來證明自身價值),人作為單純的being,僅是感受陽光、與朋友漫步,就已經是種有意義的狀態。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然而這類觀點在我看來,只會導向「無條件積極關懷」,而這種類似全肯定的態度,對自己、對他人,老實說都不會有多正面的影響。畢竟人是天性怠惰的生物,無條件肯定只會招來不思進取,說得更直白些,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能產生價值的行動,那他人又為什麼得肯定、認同、接納他呢?
⠀⠀
我一直堅持doing比being還要重要許多,行為解釋了你是怎麼樣的人。世人把doing理解成效率跟工作,這樣的理解實在過於粗糙,這難道不是指一個人的言行與實踐嗎?沒有行為,又該如何證明自己?總不能自由心證吧LOL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doing比單純的being更能「顯現」一個人的存在。德性(virtue)從來都不是抽象的,得透過行動才能被看見。許多人都自認「內心善良」,然而他們難道有什麼「具體的善行」能證明嗎?德性不該是口頭說說、心裡自嗨的廉價玩意兒吧。實在看過太多自認「勇敢/正義」,但在行動上永遠退縮的例子了。對我來說,行為就是存在的語言,doing正是being的證詞,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有力證明。
⠀⠀
甚至也不需要到道德律令那麼嚴格的地步,我只想說,沒有行為的存在是空洞的,存在永遠仰賴行為佐證。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