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找尋、重現「 #牡丹社事件 」的電影《海殤:牡丹與琉球悲歌》,第三站來到京都(第一站是沖繩、第二站是東京),這個週末(10/5)即將在京都的立誠圖書館上映啦!剛好在京都的朋友,不要錯過這個週末在京都的兩場台日交流活動

10/4 在円山公園音樂堂的「ippun ippun!!2025 “台湾”から見た日本を考える音とからだの祭典」將播放《 #由島至島 》精華版(共犯結構-戰爭機械/加害與被害-楊樹木/慰安婦),10/5 在ヒューリックホール京都(立誠國小舊址)則會播放《海殤》和《蘆葦之歌》

《海殤》日文版預告片:Ocean Elegy | 海殤 (2025) - Japanese Version Official ...
觀影活動報名頁(活動須事先報名):京都と台湾をつなぐリトル文芸フェスタ2
#本文是友情宣傳
關於牡丹社事件:

1871 年從宮古島出發、前往首里城進貢的朝貢琉球船隊,在回程的路上遇到颱風,其中一艘漂到台灣屏東恆春的八瑤灣。

原本,高士佛社的南排灣族人提供這些落難的琉球人水還有芋頭,讓他們可以在部落裡過夜休息。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些琉球人突然離開部落,原本要上山打獵幫琉球人準備食物的排灣族人,變成獵捕這些逃難的琉球族人。66 名琉球人共有 54 人命喪部落,其餘 12 人則受到客家漢人的保護,倖存下來。

這起事件稱為「宮古島民臺灣遇難事件」,或是「八瑤灣事件」,也就是日本明治政府在 3 年後(1874)因為清朝認定「番界」之外就是「化外之地」,以保護琉球船民為由,出兵攻打台灣的起因。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971年的「宮古島民臺灣遇難事件」,和 3 年後的「台灣出兵」合稱「#牡丹社事件」。這不只是日後日本併吞琉球王國的關鍵事件,也是清朝轉而積極治理台灣的轉捩點(但沒過幾年台灣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對重讀(?)牡丹社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平野久美子的《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一書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電子書)https://amzn.asia/...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