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M Gio 總監吉歐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府兵制與台灣保險業界文化異同(一)】

古代「全農皆兵」,戰爭一打響,則農民丟下農作,臨時應徵入伍;好處是能夠短期內海出帳面數字龐大的部隊,用數量堆戰力。

但是單兵戰鬥力、裝備堪憂,可謂烏合之眾,遇到精銳部隊往往一觸即潰。更嚴重的是,臨時拋下農作耽誤農時,常常是贏了戰爭、輸了收成,成為惡性發展。

為了根治這個問題,自東、西魏起,先是推行均田制——國家發給百姓荒地,土地一部分身故後繳回,一部分則可繼承但不能買賣;使得人民定著在土地上,便於造冊與徵稅。

而這些分得均田的農民之中,家境較富裕的、能自己張羅戰鬥裝備的(主要是鎧甲跟刀劍,在手工業不發達的時代很貴),能自備糧食補給者,可以申請成為軍藉。

______
(下收)
掰噗~
1 months ago
人生嘛 (p-stare)
成為軍籍,在當年是件榮譽與好處並重的事。

前者證明這人有能,是個自己有本事「帶槍投靠」的狠角色,在社會很有面子。後者則是為了顧及單兵戰鬥力(畢竟這人能不能打全靠自己給養),軍籍家可以免稅、免服徭役,專心種田養好自家能打的男人即可。

由於軍籍是依附在自己分配到的均田,才能維持戰鬥力,因此他們會被編在當地的「折衝府」——府兵制的名字由此得來。

由於單兵裝備由府兵自己採買、糧食由府兵自己準備,對於國家而言相當省錢省事;「全兵皆農」,等同是士兵屯田制的變形。

府兵平時專注農耕,特定季節再召集訓練,既能確保農業生產,又能保持戰鬥力。
折衝府的負責人,是府兵們的直屬主管,稱作折衝將軍,主要負責教習戰陣與戰技;但領兵打仗與折衝將軍無關。

真要打仗時會有專門的高級將領被分配到當地,統領幾個已經有練度(當然有練度,府兵是專業的)的折衝府府兵作戰;戰爭結束後高級將領離開、府兵歸建——從而做到「將不知兵、兵不識將」,避免了之前中國三百多年大亂局中,「軍隊私兵化」的可能。

______

縱觀思路,府兵制邏輯自恰,看起來是相當理想的軍制。但隨著時間推移,事情發生了變化。

(待續)
立即下載
未看先推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