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
2 weeks ago
1. 封山這件事情最讓我在意的是修辭。雖說這類修辭看很多也不至於感到意外,但確實感嘆。修辭這種事至少有兩個特性:一個是說不節制使用修辭的「震撼」效力就會打折。所以想要搶注意力的人就必須推陳出新追求更重口味以至於讓原本的修辭「貶值」。另一個層面除非聽者有特別覺察,不然對某種修辭習以為常時多少會那修辭框架住自己的認識基礎。某方面來說動輒動用「跟左岸沒兩樣」或者是公開一直表示「民主失敗啦絕望了」這種話的人,大概就是忘記修辭的這兩種效力,即使自己不自覺,就結果論也變成對某方而言有用的白癡。
WK
2 weeks ago
2. 承 1.,當然不是說不能批評現狀,或者不能對現狀失望。該說的話還是要說。不過當一直把這種話掛在嘴上公開說、任由聽眾開始真心相信台灣跟左岸沒差、民主失敗(-> 於是給左岸協力者統治沒差 -> 被左岸統治沒差,這個因果鏈當然有滑波成分,我不否認),我總覺得講的人最好自己也做好「自己說的這些話成真、自己跟身邊的人要遭逢這種結果」的心理覺悟吧。如果沒有覺悟也不願意接受,那至少考慮一下區分在自己臥室裡抱怨的內容跟在公開地方說的事。
WK
2 weeks ago
3. 回到封山這件事。我沒什麼內線消息或高明的洞見,不過機關作出這個決定理由倒是不難猜(且不互斥):a. 人力忙著處理還沒結束或進行中的災害、不夠管理這麼大範圍;b. 今年業務費或其他費用被砍光不夠用了;c. 預期之前跟現在來的風雨把非花蓮區域的道路路基或山徑弄得很糟。只能說不管許多人怎麼想、只要靠自己請假空出的時間、累積的經驗或實力、跟自認為自負風險就能解決的事情,背後還是需要依賴不少國家力量所累積的公共財,例如養護路基。至於是什麼緣故讓國家力量被削弱、虛擲(=不能有效分配)來養護公共財讓自己能利用,以及什麼是合理的權衡(不管是公共財讓自己利用跟他人利用權衡、議題的權衡,跟哪些事情其實不必要也不適合讓國家處理),似乎是更困難的題目。但最尷尬的事情是台灣的人應該是越發沒本錢對這題目繼續裝死。
WK
2 weeks ago
4. 另外是在這個當下,不管是對民眾或政治氣氛上,大概是越來越不允許機關,特別是對外部民眾有影響時,只做決策公告而不交代背後的決策理由。僅僅只是引述有此權限的法律基礎絕對不夠了。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