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murmur
讀Benedict Anderson的比較的幽靈(我現在正在東南亞熱當中),有種感覺是,想像的共同體太成功以至於其他著作好像都籠罩在它的陰影中。目前覺得最好看的章節都是在討論文學!主要是作者可以識讀文本使用的語言(例如1880年代的西班牙語)。

我很想回頭看想像的共同體,第一次讀那本書的時候我還沒寫筆記的習慣(就算有也是紙本的),對那本書的記憶已經幾近空白......。那本書現在在我的老家,有點猶豫要不要買電子書版本,但,如果新版翻譯沒有重校譯文好像就有點不值得。
latest #9
catrumor
1 weeks ago
我只記得我當初看想像的共同體看得很痛苦(大笑)
另外作者在書後對台灣的寄語,從現在回頭看覺得作者有點太樂觀。(書摘如下)
catrumor
1 weeks ago
P.337

這些地圖是民族主義者的幻想,而這些幻想,又是基於對先前數世紀當中,不同朝代的征伐或強制性朝貢關係的夢想之上。事實上,緬甸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越南北部從唐代之後就不再是中國領土。台灣在1895 年就「丟了」。遠大於臺灣的外蒙古是在一次大戰後,而東北地區則是在1931 年之後失去的。經過若干時日之後,北京已經接受了越南、緬甸、蒙古的獨立,同時也收復了東北。我看不出有什麼強烈的理由,會使北京不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同樣調整態度,順應、接受臺灣的獨立。
catrumor
1 weeks ago
臺灣脫離北京控制已經超過一世紀,遠較蒙古更久。只要中國在國際政治體系的地位愈來愈正常,這種調整與與煩應,就愈可能發生。所有國家統治者都痛恨「丟掉」領土,但是他們的人民通常都會迅遠地調整適應。現在在法國幾乎沒有人懷念阿爾及利亞,在英國也沒有人懷念愛爾蘭,而我敢說很少一般的中國人會真的「懷念」蒙古。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不過這些人民總是瞭解民族和帝國之間的根本差異。
立即下載
其實他這個因為是論文集,和《想像的共同體》其實時間差沒有很多,的確是一系列的研究沒錯。
《語言與權力》也是分析文學,我記得其中有一篇是一樣的。

我覺得這兩本可以看成是鬆散的同一時期論文集上下集的感覺。
cmt
1 weeks ago
catrumor: 這兩則書摘還滿精彩的。可惜我們沒有與中國相忘於江湖的歷史機遇。不過,他舉例的越南、緬甸都是宗藩關係,外蒙古看起來也是。

之前看鍍金的鳥籠,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很期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即使政府的政策可能損及自己的利益也如此......

上次好像也沒讀得很順,剛才翻了一下這本書的導讀,只對於第一波民族主義有印象了,受困的朝聖之旅?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cmt
1 weeks ago
jeanylin: 《語言與權力》出版於1990年,文章應該更舊了,翻了一下目錄,有重疊的兩篇文章是〈黑暗時代與光明時代〉(1979)、〈職業夢想〉(1989),應該都是他無法進入印尼後寫成的,我覺得都滿好看的。

我不太清楚《語言與權力》各篇文章出版的時間,但以《比較的幽靈》來說,確實如你所說,大部分的文章可能都跟《想像的共同體》初版(1983年)及二版(1991年)差不多。在十六篇文章中,明顯較晚才寫的文章只有四篇,包括〈雅加達鞋子裡的沙礫〉、〈第一個菲律賓人〉、〈人各為己〉、 〈不幸的國家〉。

而且雖然我還沒看完這本書,有些文章顯然在不同脈絡,例如〈戒斷症狀〉(1977年出版時中、柬、越之間還沒打仗)。談論選舉跟政治謀殺的文章可能也與民族主義無關。
cmt
1 weeks ago
不過,我閱讀的感覺是,好像沒有讀過《想像的共同體》很難進入作者的討論,尤其是前三章比較理論性的著作或者討論黎剎的文章。我相信有些文字是在補充《想像的共同體》的論點,但我怎麼回想也想不起來什麼內容XD 哈。
comte97: 我就是沒看過《想像的共同體》的人🤣
我倒著讀的,先讀《比較的幽靈》再讀《語言與權力》,然後就進入了我好像讀過《想像的共同體》的幻覺🤣
cmt
1 weeks ago
jeanylin: 身為一個對東南亞比較陌生、沒有偏愛(?)國家的讀者,我覺得先讀比較的幽靈,再讀語言的權力的這個順序不錯。先從整體東南亞地區的尺度,再進入到個別地區。至於比較的幽靈的閱讀序,現在覺得從第二卷跟第三卷比較經驗研究的部分讀起比較好,暖好身再去接受第一卷跟第四卷的理論風暴,呵呵。

想像的共同體,借用譯者的用詞,是站在奧林帕斯山頂的視野,我覺得分析的尺度又更大了。如果不是這兩本書的出版,應該滿容易忽略Anderson是東南亞區域研究專家的出身。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