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1)念(想蘊)→達成(想蘊)→作為(行蘊)→檢驗[是否達成](想蘊)→回饋[悦→喜→安→樂](受蘊)→貪(想蘊)→實現(想蘊)
(2)念(想蘊)→達成(想蘊)→作為(行蘊)→檢驗[是否達成](想蘊)→回饋[憂→悲→惱→苦](受蘊)→瞋(想蘊)→實現(想蘊)
(3)正念(想蘊)→因緣觀(想蘊)→盡力(行蘊)→檢驗[緊貼實際狀況](想蘊)→回饋[捨(喜樂悲苦俱離)](受蘊)→明[=斷痴]→實現[斷貪瞋]
a.通世間(各宗教各派別)的禪法,住安那般那念(入出息法),也有雷同(3)的效果,可是必須是在靜態下才能,適合在禪堂練習,於日常生活中不適用,不能把日常生活扭曲成大禪堂。
b.世尊的禪法是提起「正念」,在日常生活中以緣起法則的因緣觀看待一切,諸法皆為緣所生之法,[苦]此本質是苦→[集]看出苦的集起→[味]察覺誘惑性→[患]知道其禍患→[離]智覺需出離,自然的趣向解脫的生活。
c.如果從緣起法則的觀點去看待,若無(六)根(六)境為緣[=影響]生(六)識,則連受、想、行皆無有,貪心、瞋心、道心、清淨本心、如來藏等等,皆不能找到,它們都是緣所生之法,沒有緣由及助緣是不能發生的,這就是通俗講的「空」、「無我」,簡單的說不能把萬事萬物「標籤化」,ex:東坡肉很好吃但是不是豬肉好吃,滷豆乾好吃但不是豆乾好吃,豬血湯不是吃豬血,四神湯不是吃豬腸,那是在特殊的烹飪條件下,如醬油或大骨熬湯等技巧才出現的。
立即下載
d.在(1)(2)模式中,回饋段(受蘊)是不能透過念頭或理性去阻斷的,它是生命之所以能存續的演化結果,是個腦內自然而然的生化模式,(1)的回饋段中腦中產生多巴胺及腦內啡,在(2)的回饋段中腦內產生去甲腎上腺素。
e.@一般世俗身心健康、聰慧之人,都是在(1)(2)中的達成段去微調給自己的標準,遇到困難的事情,把標準調低一點,遇到簡單的事情,把標準調高以符合周遭環境需求,所以能生活美滿幸福、大部分時間快樂、心情好。@達到解脫的聖者則不同,他在(1)(2)的第一階段[念]下手調整,形成(3)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