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4):

最近在跑的Scorsese馬拉松,有些電影看過有些沒看過,74年這部或許有些「失敗」的早期作回頭想想,對我而言出乎意料有趣。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Scorsese早期作品一貫的主題除了個人的信仰危機,就是在講人面對平庸自我的恐慌症。中下階級的骯髒世界帶來了人的自我矛盾:既被逼到想出走另幹一番大事業,卻又因為環境加諸的限制,以至於每前行一步,都得倒退三步。前幾天跟影友筆談鍾孟宏的電影,仔細想想這倒是一個很鍾孟宏式的構想;不談電影的實際成果,鍾孟宏酷愛的那些具體或抽象的空間(停車格、車子、家庭、山中小屋),都像是在強迫人物走進某種人物自己也難以理解跟掌握的、與他人或社會(乃至於整個大世界)的關係中。就好像陽光普照中的陳以文,既被刻畫成一個代表傳統華人父權的家庭暴君,卻又對於自己成為暴君一事無能為力,終究被禁錮在「不得不成為暴力者」的命運中(只是Scorsese當然沒有鍾孟宏的怪奇浪漫就是了)。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放在Scorsese的脈絡下,可能會被不少人視為像是《紐約紐約》一樣的一次不成功嘗試(Scorsese不只拍音樂劇,還拍......愛情喜劇)。主角Alice懷著少女時代的歌手夢日復一日過她的平庸人生,直到控制欲過強的丈夫意外身亡,彷彿為她開起了既是危機亦是轉機的新旅程。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但Scorsese當然對拍一個美國夢故事不感興趣,倒是讓Alice燃起的歌手夢沉浮於生活的糟糠與渣滓中。危機解除後,Alice的生活既沒有更糟也沒有更好,而是進入到了另一段可能會帶來災難的男女關係中─只是一種由平庸到平庸的過渡罷了。這種處理方式跟電影追求的喜劇形式自然有著潛在矛盾;Alice與嘴砲不留情的小兒子Tommy(戲分多到幾乎算是電影的另一個男主角)的互動雖充滿喜劇效果,那些台詞仔細想想,也是曝露Alice生活中一切難堪的惡魔呢喃,不斷提醒著Alice的行為是如何地游移不定與自我矛盾。Scorsese故意用了1:1.33的畫面比例和詭異的暖色調呈現Alice兒時的歌手夢回憶,更是放大了這個終極願望隱含著的一廂情願與幻滅感。
立即下載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有些評論提到Scorsese在電影中展現的女力覺醒,我則不太確定該怎麼看待這種詮釋。因為就如同《陽光普照》,電影似乎走到了既明又暗的尷尬地帶,所有的和煦都帶著極度的殘暴。Alice與新男友那看起來像是導演處理失當的突兀大團圓,未嘗不能解釋成Alice從未真正走出男性的束縛。Alice最後並未回到魂牽夢繫的蒙特利,而她與小兒子在土桑的街道上漫遊時,面前卻出現了寫著蒙特利字樣的巨大告示,彷彿宣告著與夢想的可望而不可即共處是人的命運,直到我們無趣地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