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
可能不是夠好的Edith Wharton改編,有一些影像技巧以古裝片而言也有太過現代的嫌疑(如果是用Max Ophuls的拍法就好了),但放在Scorsese的紐約編年體下格外有意義的一部電影,其中幾個段落(尤其是小說那著名的收尾)也是解讀《愛爾蘭人》時的重要線索--雖然這樣一解,好像會有把《愛爾蘭人》變成BL作品的嫌疑。
我不確定Scorsese為什麼會對Wharton作品的年代感興趣,但Scorsese跳脫自己習慣的街頭風情跑去拍古裝的紐約上流階級悲戀,最終在談的事情可能跟《四海好傢伙》、《殘酷大街》、《誰來敲我的門》、《計程車司機》、《賭國風雲》、《喜劇之王》沒有二致,都是人沒辦法超越所處社會環境的限制與律法,繞了一圈依舊錯失了逃亡的機緣回去當那個無可改變的自己(對美國「自由之邦」名號的一種諷諭?)。不同之處可能在於,Wharton的小說底本給了Scorsese難能可貴去感性一下的機會。電影那個傷感的收尾可能也埋下了《愛爾蘭人》哀歎韶光的預兆。
話說這樣一想,Scorsese搞不好是最適合拍Henry James的Daisy Miller的人選?─被社會風俗習慣綁死的男主角不得不將女主角視為蕩婦,卻又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愛之心,於是整段戀情早在開始前就被判了死刑(James的小說最後還收束在義大利之旅,實在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