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正在
5 years ago
《象人》:
多年以後重看林區被掛上「主流」標籤的成名作,有了不少新感觸。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透過面惡心善與佛口蛇心間的對比建構的道德神話,歷來都有著強大的普世性。這樣的神話要套到《象人》上其實太容易了,反而會使人忽略林區在貌似樸素的故事中對人性瑕疵的洞見。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醫生這個角色的自我懷疑,或許也是林區給的一把鑰匙或明鏡,把電影中乍看被表面、蒼白化的善惡(過度殘酷的秀主與博愛到難以置信的女藝人),上升到真正複雜的道德討論中:對象人的過度施捨與極端拒斥有著同等的神祕性,而醫生似乎是唯一察覺到這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的人。我甚至覺得,如果林區同樣也認同醫生這一人物的道德高度,那麼這高度並不只是建立在醫生收納象人並照護他的行徑上,而是醫生是查覺到社會的佈施與殘忍行為,同樣有著將對象非人化或非正常化的疑慮,並因此而感到困惑的人物─來得太過輕而易舉的施捨,與不經判斷的厭惡,或許都只是我們依從本性限制的結果,而不是來自於我們對道德行為施加的對象的理解。
turtlecarryrabbit
5 years ago
林區的提問是很狡詐的,他並不是要透過象人的悽慘遭遇去質疑人的善性,而是在問,如果當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經被降格到只剩需要他人以「視他為人」這個前提對待他,那麼從他人對待他的方式中,有無辦法區辨出什麼樣的行為稱得上是了解這個人的?發自內心的悲憫,在象人的案例中,或許已不足夠賦予道德行為更進一步的價值了。象人的解脫,終究只是一種自我成就和滿足。他的人生遭遇太過苛刻,以至於對他人善行的理解,被極化成了常人視為社交基礎的以禮相待。這是只有旁觀者才能窺見,而象人至死都沒有理解可能也無辦法超越的寂寞:他的價值判斷永遠就停留在了最表層的階段,於是他眼中的善惡也就如此單純。《象人》並沒有真的把善惡蒼白化,而是透過展示善惡蒼白化的道德情境如何可能,來點出人的限制。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