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sne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每日一噗]
今天泡咖啡發現了一件事,把水位拉高,實際上花費的時間,似乎不會變
latest #14
掰噗~ 好奇
5 years ago
真的假的!?
fnsne
5 years ago
今天把粉研磨度在細一小格,在悶蒸後,想辦法快速的拉高粉層高度。結果,總花費的時間反而更長,變到3分鐘。
fnsne
5 years ago
不過似乎是因為有拉高粉層高度,所以除了味道變得比較濃郁,且多了一丁點苦外,口感還是差不多了。
這樣似乎發現了控制口感的點了?!
猜測是因為水位較高,沖刷的力道變快了,所以每單位水所能萃取的量變少,正好和研磨度調細所增加的萃取率抵銷。
但又因為研磨度調細後,讓各個味道從接觸到水到釋放出來,所需要的時間變短的緣故,讓濃度//萃取率變化不大,可是風味是比較偏萃取較高的那邊。
立即下載
fnsne
5 years ago
然後應該也不是因為細粉量太多,導致拉高水位,但還是會花到那麼多時間。
因為在悶蒸的時候有看了一下時間,粉塌陷的那瞬間,差不多過了1分鐘,和之前較粗時的45秒左右相比,還要長,這也就是說,拉高水位後,花費的時間,的確是縮短了,而是悶蒸的時間變長了。
fnsne
5 years ago
這樣,其實好像就只是,因為磨細了粉,所以導致我的手法(等塌陷再注水)的萃取時間變長,所以讓整個萃取率增加了兩次(一次磨細、一次時間拉長),但因為只磨細一丁點,且有拉高水位減少注水單純花費到的時間,還有拉高水位也會減少一部份萃取濃度,所以得到了增加萃取風味,但濃度不變。
fnsne
5 years ago
萃取風味我的定義是能夠萃取到的味道。
跨幅的增加大概像是,酸->甜 變成,酸->甜->苦
fnsne
5 years ago
依照這樣分析的話,這次沖泡的結果,還是符合之前建立起來的model: 粉的研磨度,決定了粉接觸水後釋放各種物質,所需要的長度。
而拉高水位與否,讓萃取的濃度,在相同粉水比下,能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大概是在金杯那張表上,相同粉水比的線,往左移動一點點)
fnsne
5 years ago
寫前面一半紀錄的時候,還是不小心把萃取率和能有甚麼風味給劃上等號了(這個等號的結論會變成低萃取=酸,高萃取=苦)。
但萃取率其實是用濃度和粉重水重下去算出來的,所以其實還是跟濃度比較有關係的東西。
只是通常來說,萃取率比較高,通常代表已經把前面酸甜萃取完成,並且也萃取了不少苦澀味。萃取率比較低,則是單純只有萃取到前面的酸。因此會有這個結論。
fnsne
5 years ago
這樣的話,似乎應該要把萃取率這個名詞,從風味調整思考的參數中移除(或者說是歸類到濃度那邊),要思考的參數,反而是各風味萃取所需要接觸水的時間的相對關係。
fnsne
5 years ago
那個相對關係,大概是
例如粉磨23,
酸味在0秒開始釋放,60秒結束,
甜味在80秒開始釋放,130秒結束
然後粉磨20則是,
酸味在0秒開始釋放,40秒結束,
甜味在45秒開始釋放,90秒結束,
(P.S..S. 數字是我亂寫的,重點是粉的研磨度,會讓各種風味開始出現的時機點改變,也會讓各種風味萃取結束的時間點改變
fnsne
5 years ago
也就是說,今天新瞭解到的事情是,
1. 粉的粗細,一定程度的影響到了萃取時間(假如是像我這種,不算時間,看粉塌陷時間點的做法的話)

2. 拉高水位,可以減少萃取時間,也會讓萃取濃度下降(時間變短+流速變快)。
fnsne
5 years ago
2. 應該要說成,拉高水位本來就會降低萃取濃度,而且容易引起萃取時間縮短,單純調整這個參數時,必須要有意識的拉長萃取時間。以免降低濃度的同時,有些比較後段的味道也跟著消失了。
fnsne
5 years ago
改個方式描述結論好了XDD
悶蒸時間 + 注水道流完的時間 = 萃取時間

粉越細,悶蒸時間越長、各風味出現時間點越接近開始時間、萃取速率(濃度提升速率)變大

水位拉越高,注水時間到流完時間變短(流速變快)、單位萃取濃度下降(流速變快,微觀下水碰到粉的時間變短)
fnsne
5 years ago
所以我今天沖泡的情況,剛好是時間互相抵消、濃度互相抵銷,只剩下萃取風味範圍變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