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噗]
今天沖咖啡,嘗試用以前的手法,悶蒸後直接拉高水位(雖然其實沒拉高多少,因為後期粉膨脹,最終也是差不多這個高度)
但這麼做,甜感完全消失了!
latest #19
掰噗秀秀
也就是說,甜味的確和我悶蒸後,不拉高水位注水150cc有關連。
然後又看了一下虎記的影片,讓粉水位上升,好像是先繞圈讓粉吃說到有點水光後,中心注水讓粉水升高,而且不是一次到位,可能會分兩次上升。
後面這個部分,上網查到有相同手法(後面加大水淹過去)的人寫的文章,解釋說,最後那一段加水,主要是為了擠出最後一點味道(因為他的粉比較細、悶蒸較長)、縮短萃取時間、並且用相對淡的咖啡去中和前面比較濃的咖啡。
所以我猜,影片裡的做法,是為了讓風味比較只表現在前中段,然後後面快速帶過,以減少後段的味道,並且中和掉前面的高濃度。
至於繞圈再中心注水我就不清楚了。
至少現在應該可以算放心,最後那部分可以倒到淹過去也沒關係。
這樣和前幾天的手法,好像可以合出我要的味道和濃度了!?
雖然還不確定。
然後我上網查到資料的文章的作者,對於水柱的想法感覺蠻有道理的。
不能對水位產生變化的小水柱,因為很小,所以他懷疑攪拌的對於咖啡粉萃取的影響並不大。
而可以對水位產生影響的中大水柱,其整體萃取的濃度也就較低了,那這樣的風味變化,究竟是因為濃度還是攪拌呢?
所以他直接不去考慮注水的攪拌這種參數了。
感覺和我思考的model 有點類似,我的主軸是在於萃取出物質的速率,水位高,就會讓流速增加,單位水接觸粉到離開粉的時間也就縮短(並且每粒粉接觸到的單位時間內的水量也增加了)所以濃度會下降。
雖然我是因為還沒有去研究水柱大小的效果拉。
但他講的可以說服我,也和我最近的沖煮情況吻合,所以我可能就先採用他的說法下去思考了。
今天的重點是,
1. 前幾天的手法中,一開始不升高水位,是沖出甜味的重點。
2. 最後面注水時,可以不管粉層什麼的了,主要就是要縮短萃取時間,讓最終結果的濃度變淡一些。所以可以直接淹過去沒關係。
講完後剛好表妹想喝。又沖了一杯,這次更隨意了。悶蒸默念30還是35秒,然後100cc 中水柱衝高一點點水位,再100cc小水柱讓粉保持濕潤。最後的80cc全倒入拉高水位。
似乎是這次溫度比較偏90度(上次比較低一些),所以這次有一點苦的尾韻。但還是喝起來蠻舒服的程度。
現在剩下的點應該就是悶蒸這個課題了。
大概可以想到的問題是:
1. 悶蒸的有無
2. 悶蒸的時間
3. 悶蒸的水量
對咖啡的影響
第3點,水量的部分,應該可以參考mobile01的砸魚大分析46沖法的結論,因為總水量固定,把較多的部分放到第一次注水上,因為除了酸之外的風味還沒開始萃取,所以會偏酸。反之會偏甜。
第2點假如依照我現在的系統來看的話,縮短悶蒸時間,就是減少萃取時間。所以尾段會萃取得比較少,從而變得比較酸,再由mr.不正經熊 寫的悶蒸相關的文章,似乎會因此增加香氣。(但是這是要建立在香氣和中後段的味道會互相加減的前提之下)
所以接下來我要研究的部分,應該就是:不同的悶蒸時間。對香氣的影響。
會不會我一開始就想錯了呢?
其實並不是萃出香味,而是萃取出有該香味的物質,這樣想似乎就比較能說服我,為什麼前段含量較多時,會比較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