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sne
說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每日一噗]
恩......今天用了帶回嘉義沖的那包咖啡,用了同樣的沖法,同樣的粉量﹑研磨度﹑時間(連悶蒸時間也剛好一樣)
latest #20
結果沖出來的卻有點匪夷所思?!
居然變得很苦,並且那個不錯的甜味居然完全消失了
撇除掉有可能是我注水穩定度的問題,好像差別就只剩下水質了…
難道真的要準備一個brita的過濾器嗎www
先試著修改一下沖泡參數,看能不能改得好喝一點。
剛剛又喝了一下冷了之後的,感覺濃度有點淡,也有可能是因為豆子在衰退了的緣故,晚上試著增加一點研磨度再試試看有沒有好轉吧www。
晚上磨細了點,沖起來的時間應該是差不了多少,只是因為一直覺得悶蒸的注水需要注到15秒感覺超久的,所以這次就沖大一點,讓悶蒸變到7秒。所以這次就沖到2分20秒
結果,感覺變得尾韻的苦味變強了,也持續更久了,但是口感有點清淡。
先列一下修正目標,可能會比較好思考。
目標: 加強前中段,減少尾段的苦味。增加濃度和口感。
恩......還是先從比較確切只有一種方法調整的部分處理掉好了。
口感,要濃郁一點,首先就不要拉高水位了。
要減少尾段的苦味,就用研磨度來調整,讓萃取到的風味廣度變窄,略過苦味。
忽然覺得,我只是摸熟基礎概念而已,似乎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有序的調整SOP。缺點是調整時很容易會先去思考複雜的而卡住,優點則是不會只設限於一套SOP(pattern)。
缺點的部分,似乎可以利用類似TDD的方式來產生出修改方案,在弄出方案之前,先思考各自要走的方向,所需要的調整方法種類,先去思考少的(以我上面的例子,先處理口感,因為研磨度在一定程度下,拉高水位與否對口感的影響遠大於研磨度)。接著其他部分的解決方案就繃出來www
結論: 研磨度拉更粗點,最後水位不要拉高。其他手法照.....舊?
好像有點怪怪的?!
沒事,這樣做沒有錯。
只是忽然想到,為什麼我第一段要中水(有一點拉高水位的能力)呢?
當初似乎是為了要減少前段的酸味,因為萃取時間比較短,所以比較不會酸?!現在來看,當時好像想錯了www
以我現在的系統的基礎來看的話,要減少前段的酸味,反而要增加悶蒸時間,這樣就可以讓第一段注水的60cc,有比較大的量會萃取到中間的味道。
列一下拉高水位的影響好了,縮短一點點時間(但越早拉高,可能會讓萃取時間縮越短,因為後面為了要基本的保持水位,就必須加大水量。)﹑減少這段時間萃取到的量(可能是因為這個點,所以才會這樣做來減少酸味的萃取量吧)。
腦袋有點打節了,之前似乎有結論,這縮短的時間影響並沒有很大,比較大的是萃取到的濃度下降。所以的確是依靠拉高水位來減少酸味的釋放。
這樣,我明天還是用相同的手法,只是研磨度調更粗點(比早上的還要粗),最後不要拉高水位(增加後面的萃取濃度),試試看這樣的結果如何。
可以預期的應該是,比較濃郁一點(雖然後段都萃好萃滿,但因為第一段時有拉高一點水位,所以為了保持水位,萃取濃度會比完全不拉高還要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