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沒勇氣公開講,只能私下抱怨我對情緒高潮時的抽幀慢動作對剪+字卡這種技巧嚴重消化不良,很難不聯想到競選廣告或公家製作的反自殺社福片......(還有就是全餐式的人物背景與主題串連通通結在救人一命勝造浮屠這顯然就行不通的結論上
這部分不提,港影近期這一系列創作的可貴無論選材或思路,理解上都極仰賴香港問題,再以此蔓生出粗礫紀實性攜帶的速寫感(事後回歸與反省式的視點容易永遠與之迷失),然而我也說不準這究竟會對台港地區以外的觀眾生出向心拉力還是情緒障礙?當前是全球皆憤怒的年代,但憤怒的訴求間往往是共情處多,卻無真正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