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沙榮峰、李祖永等影壇逐夢浪子的經歷,會覺得邵氏兄弟走得最遠不只是因為邵家基業夠深,也因為邵逸夫和他的兄弟們確實正經把拍電影當成在商論商的生意在做(也難怪香港電視台一興起,邵逸夫一見矛頭不對就果斷撤手不玩了)。
比起來,李祖永的永華拍片拍到片廠易手國泰,沙榮峰主導的聯邦公司金援李翰祥來台、跟邵氏交易換來胡金銓名聲,最後卻因拍片注資損害同僚利益太多,導致大湳片廠被股東們偷偷賣掉;這種成就歷史的製片人真的是頗悲情又浪漫。
胡金詮在聯邦獲得的禮遇跟權勢之大,遠遠不是他在邵氏當簽約導演能有的。拍《龍門客棧》的班底,許多後來不是成了明星,就是變成大湳片廠的管理階層。從沙榮峰寫給股東們的信,可以看到聯邦製片部已形成了以胡金詮為首的一個小集團。可惜儘管沙榮峰盡力和聯邦其餘股東磋商,要他們忍讓胡金詮的拍戲習癖,最終還是兩面不是人,既得不到胡金詮諒解,也失去了同僚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