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tlecarryrabbit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羅愁綺怨》(Dodsworth, 1936)
懷疑收尾只靠一場戲讓女主惡人化並非是Wyler中意的版本,因為片子就算走到她與情人老母對質,仍然以憐憫目光平視這只本色十分易激起觀眾憤慨的掉毛老孔雀,類似於Henry James筆下的Daisy Miller-舊世界與新大陸間說不清講不明的人情與文化階級的隔閡。
Hey Man BOT
3 years ago
無視這小小瑕疵,這片絕大多數時間看待婚姻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態度,放到近一世紀後的今天仍是誠實得可怕(或許也得益自Sinclair Lewis的小說),調度與剪輯可能也是Wyler 30年代的個人最佳表現;Wyler非常清楚一場戲最吸睛的情緒該出現在哪裡,深景深空間下的人物站位之意有所指是其一,如有場戲是丈夫、妻子與情夫三人對質,三人位置剛好站成一個完美的三角形再以丈夫的點為180度線的軸心在妻子與情夫兩側來回正反打,其二是在鏡頭缺乏中層景別的前提下,突然剪入演員曖昧難明的神情,如妻子提到35歲時,丈夫一閃而過的表情特寫立刻交代了妻子的虛偽與脆弱。
不免也好奇這中文片名當年是誰翻的?放到今天當然是很老氣,但並不是壞譯。羅與綺都是穿在身上的布材,又代指婦女,人人知道株黃更畏韶光老,但此片中年妻展現「怕老」的方式,又更留滯於自欺欺人的「表面功夫」:將她對物質世界的沉醉,不斷折射成對舊歐洲文明的無端癡迷,於是她愈不承認自己是個美國中部來的鄉巴佬,她的衰老就愈悲哀。
立即下載